第六章 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第10/14页)

斯丁库姆(Stinchcombe, 1968)在讨论“积淀成本”(sunk costs)[9]问题时也同样提出类似的观点。他写道:“当一个过去的行动产生一项持久可用的资源时,我们就把这项资源视为‘积淀成本’。”积淀成本,例如对于名望和善意的投资,或者我们可以加上对制度(如国际机制)的投资,是无法挽回的,因此“不应该被纳入到对当前理性政策的估算之中”。但是“如果这些积淀成本使得一种传统的行动模式的支出更加便宜,而且如果新的行动模式在不计这些资源的情况下并不更为有利可图,积淀成本的作用就会使传统行动的模式年复一年地存在下去”(Stinchcombe, 1968, pp.120—121)。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机制具有积淀成本的意义,这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即使所有的成员宁愿倾向于支持一些不同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时,既有的机制仍然能够存续下去的理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机制是不费任何代价就能建造起来的,那么构造这些机制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时,不付出任何代价也能达成一致的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会等到特定问题显露出来时,才制定相关的协议去处理这些问题;它们没有必要去构造国际机制以促进协议的达成。准确地说,协议和机制构造的高成本,使它们变得非常重要;而机制建设的高成本有助于既有机制的延续。

议题和机制的网络

在思考遵守问题时,我们应该回想到前文关于机制是如何促使协议达成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各国政府愿意加入各种各样的机制安排,首先是因为它们期望国际机制会加强彼此之间的遵守行为。随着机制创造了对遵守的激励因素,它们还对那些有意加入机制的潜在成员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我们看到,通过把各种议题联系起来,国际机制创造了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非常类似重复的、无止境的囚徒困境博弈,在这种博弈形势下,合作可能是理性的选择,而这种形势与一次囚徒困境博弈下的非合作选择是不同的。在某一既定议题上违背自己的承诺,追寻自己短视的利益,将会相应地影响他人在其他问题上的行动选择。因此对自身长远利益的追求,有利于防止政府只关注自身的短视利益。

正如囚徒困境的例子所告诉我们的,通过议题间的联系而产生的社会压力,为各国政府信守自己的承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理由。也就是说,各个利己的政府可能遵守国际规则,因为如果它们不这样做,其他政府将注意到这种行为并给予这种行为以负面的评价,也许还会采取报复性的行动。有时这种报复行动是具体的并经过机制规则的许可,而有时报复性行动可能更为笼统和分散。

例如,假设GATT的一个成员在国内螺帽和螺栓制造商的压力下,要求对这些产品进行进口配额限制。即使该国政府认识到这么做将带来短视的利益,但是它知道,这种违反规则的行动将对它在其他贸易问题上的行动产生消极的影响,譬如在打开国外半导体市场方面。机制的原则和规则由于有助于各个议题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追求短视利益行为的吸引力更少。事实上,由于对规则的破坏将导致可能的纷争,从而使政府认识到应该继续参与合作;而如果政府在违反机制规则的同时却又没有产生纷争的风险,那么它就会继续那么去做。

这个假想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各国政府一旦加入它们认为有利可图的机制,即使在某些遵守的成本大于收益的特定情况下,它们仍然会遵守机制中的规则。然而,有时政府会发现它们所加入的机制对它们不再有什么好处了,那么这时,当机制总体上来看似乎是坏的东西的时候,导致政府遵守机制的激励因素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