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第19/58页)

“过早地给予孩子这种全面的教育,即使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判断力,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损害,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不加区别地对孩子进行这种教育,就无法做到针对他们的不同天赋因材施教。每个人除了身体结构是相同的而外,在出生时每个人却各有其独特的气质,而这种独特气质又决定着人的才华与性格,而且无法改变也无法束缚,只能因势利导,使之臻于完善。”德·沃尔玛先生认为,人的各种性格本身是好的,健康的。他说道:“天性绝无过错[23];人们归咎于天性的种种错误都是因所受的教育不好造成的。即使是恶人,其习性若能得到更好的引导,也能做出一些大好事来的。即使是一个徒有其表之人,若是从某个方面去看,也可能发现他是个有用之才,犹如那些奇形怪状的图像,若是把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去观看,也会觉得它们是既好看又匀称的。宇宙万物都共向完美。每个人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都有着自己一定的位置;问题就在于找到这一位置而又不打乱这个秩序。自孩子还在摇篮时期起,便开始运用一种始终一成不变的、而不随着人的才智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模式,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如果给予孩子的教育大部分都是有害的或不恰当的,如果不让他们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从各个方面遏制孩子们天性的发展,如果抹煞他们心灵的大智慧以便用华而不实的小聪明去替代之,如果不加区别地让不同禀赋的孩子都去接受同样的东西,那么必然是因一些孩子而耽误了另一些孩子,把孩子们的智力搅和得一团糟,尽管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但却扼杀了孩子们的真正天赋,很快就会发现,大人们所企盼的他们那种天才的火花,犹如昙花一现,不久便将熄灭,而被压抑的天性就永远丧失而无法复得,最后,落得个鸡飞蛋打,白费力气,那些小神童一个个既体不康身不健,而且长大了也是一些无才无德之人,让人一看便知是些弱不禁风、什么用处都没有的货色。”

“这些道理我都懂,”我对朱丽说道,“不过,您曾说过,‘培养一个人的天资与才能,无论对他本人的幸福还是对社会的真正利益都好处不大’,因此,我很难把您的这种说法与您的那番道理协调起来。倒不如另外采用一种办法:先塑造一个有理智的、诚实的人的楷模,然后教育每个孩子向这个楷模学习,鼓励这个,约束那个,克制他们的欲望,培养其理智,匡正其天性?……”沃尔玛打断我说:“匡正天性!这话倒是挺美,但是,在这么说之前,必须先对朱丽刚才跟您说的那番道理做出回答。”

我觉得,我得干脆地回答说我不赞成她的看法,于是,我便这么说了:“您一直在说,人的这种才智与天分上的不同是大自然所造成的,而这一点是再明显不过的了,因为,人的才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其才智的高低不等,而大自然之所以让人的才智高低不等,是因为它有偏爱,赐予某人的灵敏的感觉、很强的记忆力和专心致志多于赐予其他的人。不过,就感觉与记忆而言,经验证明,它们的广度与完善的程度并非是衡量人才智的标准,而专心致志则完全视刺激我们欲望的力量之大小而定,而且,经验还证明,所有的人天生都是容易受到欲望的影响的,当欲望的影响很强烈时,人的注意力就会首先注意自己欲望的满足。

“如果人们才智上的差异并非源自大自然,而是教育的结果的话,也就是说,是由于各种观念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我们从童年时起所见到的事物和所处的环境以及所获得的印象使我们产生思想所决定的话,那么,为了培养孩子,我们不仅不能等待着了解他们的思想特征,相反,应该尽快地通过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来使他们具有我们希望他们拥有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