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霸权机制的不完全衰落(第9/17页)

表9.2 美国贸易额在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方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进口与出口之和)(%)

1950年33.3
1960年27.0
1970年23.5
1980年22.1

资料来源:U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NY: UN, 1981),Vol.1,特殊表格B, pp.1080—1087。

表9.4 1981年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

贸易额(10亿)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1980年)
美对日21.69.20.84
日对美39.025.73.38
美对欧52.422.42.03
欧对美38.512.81.44
日对欧18.812.41.63
欧对日6.32.10.23

资料来源:Frenc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82,pp.309,316—317.在其所发表的资料中只有1981年的统计数据。

国际机制所发生的变化与这些数据都表明:美国物质资源层面的相对衰落的模式,因问题领域及衡量标准不同而相差甚远。如表9.1所示,在美、欧、日三方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中,美国所占比重由50年代的约2/3,降至80年代不足50%,但美元仍是世界信贷和交易结算的主要货币,而且在1983年美国依然能相对容易地为流动账户赤字提供巨额融资,这使以美元计价的欧洲货币债务的比重在70年代保持相对稳定。1970年,欧洲货币债务中81%以美元计价,1973年降为74%,1976年回升至80%,1979年再降为72%,到1982年则再度回升至80%左右。如果换一种衡量方式,我们仍然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1976年至1983年间,55%的国际债券的发行是以美元计价的,而在1982年曾达到64%的历史最高点。[5]

但是如表9.2所示,在贸易领域美国却从未占据过统治地位。尽管其贸易份额本身基点很低,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幅度相比,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的份额也下降了约31%。[6]在石油领域,美国的基础则要雄厚得多,但是1967年其下滑速度又远远超过货币和贸易领域。1967年至1980年间,美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比欧洲、日本约提高了一倍。美国对石油市场控制力的减弱,以及借此对欧、日施加影响的能力的下降,映射出权力资源的根本性转移。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数据并未反映出欧共体内部贸易政策日趋一致这一趋势,从而有可能低估贸易领域中发生的变化。阿格尔威尔(Aggarwal, 1981)的研究说明这一趋势使1977年重新开始的“多边协议”谈判与众不同。随着欧盟各国政策日趋一致,它们在纺织品贸易中所控制的权力(市场份额)便超过了美国。不仅纺织品贸易是这样,而且在更多的领域中都出现了这一趋势:澄清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将美国、欧共体、日本三方相互出口额作为其各自贸易总量的一部分进行比较,运用这种方法,衡量1981年的情况,如表9.4所示,我们将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表9.4反映了为人所熟知的日本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但更令人吃惊的是,美国对欧洲市场的相对依赖程度竟然如此之高。在总产量上欧洲高于美国,1981年出口额几乎高出30%,总体而论,欧洲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要小,欧洲对日本的依赖也比日本对欧洲的依赖程度低得多。目前,这三大贸易单元之间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对欧洲有利。尽管这一政治优势的代价可能导致经济上的缺陷,这反映在欧洲出口商品在其他发达工业国市场中竞争力有所下降。但只要欧洲继续坚持其贸易政策的一致性,这种情况就仍将继续下去。事实上,这一政治优势和经济弱点的结合,连同常用来解释这一事实的欧洲社会的特性一起,对欧洲的保护主义作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