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篇(第8/9页)
后人掇拾严羽的唾余,往往以典故多、句子偏散文化这些特点来贬抑宋诗。这种责难实在很无理。用典使事,益处甚多,一来可积累对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的认识;二来若是使用得当,则可以令诗的意味更加悠远。黄庭坚的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从字面看,即使不察其典故,也不妨碍理解它,但若知道里面的典故,这首诗在你心中的分量,肯定会增重一分。高明的作者,往往都有这种手笔。
至于诗句偏散文化,恰恰是宋诗的宝贵之处,因为散文句法能够让诗拥有更多的变化,为诗平添一股苍劲之气。宋诗固然有追求朴拙的审美趋向,但宋人何尝丢了诗的“鸢飞鱼跃”之美呢?这二者是不矛盾的——朴拙并不等同于笨拙。其实只要我们稍稍细读宋人作品,就知道宋诗既具备庄重之质,又不丢失飞扬灵动之妙。譬如黄庭坚的作品最能说明宋诗的特色,在他的诗里,即便是在表达一些沉重的情感,也写得矫健有力: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他的长兄黄大临(字元明)陪他跋山涉水到贬所,这首诗是分别时黄庭坚写给黄大临的。
且看看此诗用词的来历。“三声清泪”出自古乐府《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朝云句借襄王神女事,指黄氏兄弟昔日的雄心壮志。
韦应物《雨中招张司业宿》:“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夜雨对榻,指兄弟朋友在悠闲的心境下畅谈——黄庭坚是说,壮志不遂,但求退隐于家,与兄夜雨对榻谈诗论学。
“脊令(音líng)”出自《诗经·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鸿雁不成行”出自《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脊令鸟、雁行,都喻指兄弟。黄庭坚是说,急雪惊风之下,兄弟两人各为生存而奔忙。末联写兄长在归舟上频繁回首,希望他回去后,能常常互通书信以慰伤心。
此诗与《寄黄几复》一样,字字有来历,字字不艰涩。它与苏轼《过永乐文长老已卒》的不同之处在于,苏诗结句更悠远,黄诗则藏味于中二联的典故。从写法上看,黄庭坚这首诗与唐调七律有所不同:一是它的典故更密集,看似不经意的一两个字,都可能有来历;二是唐调七律往往像摆开了严整的战阵来打仗,讲究排兵布阵,迥异于日常的说话,而黄庭坚这首诗则没有辛苦安排的痕迹,似乎是诗人随兴而说的一番话,只不过这番话刚好是有韵的而已,这种艺术效果,也是从散文那里得到滋润而成的。
再看黄庭坚的这首《书磨崖碑后》:
春风吹船着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浯溪在湖南祁阳,起笔直书事情)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前半生只看到此碑墨拓本,如今亲手接触,双鬓已白)
明皇不作包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点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乌择栖。(唐玄宗与文武百官仓皇逃难窘状)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抚军监国是太子本分之事,太子却在乱中袭取皇位)
事有至难天幸尔,上皇局蹐还京师。(安史之乱能平定,是天赐的好运,玄宗成了太上皇)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写肃宗皇后和李辅国的骄横)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玄宗被李辅国幽囚在南内宫中,忠臣高力士被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