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与钢的森林(第29/67页)
有人喜欢柔和的音色,也有人偏爱锋利、尖锐的音色。如果客人能够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述,那么调音师会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实际上,很多客人自己也说不出具体想法。双方唯有依凭仅有的线索,相互协助,探寻最合适的音色。
“总觉得声音没什么活力。”
在调音之前,客人指出问题所在。当调音完成后,客人看上去很满意,我自然也很欣慰。
“麻烦你了,现在听起来圆润多了。”
这个词反倒令我疑惑起来。圆润和有活力能够同时兼顾吗?圆润代表某种沉稳柔和的感觉,难道不会与活力背道而驰吗?
客人全然不顾我的困惑,接着说道:“平面的声音似乎变立体了,丰满了。”
我这才回过味儿来。一度松弛而缺乏张力的声音,如今宛如水滴般凝结在一起,呈现出高低起落和弹性。这一瞬间,我终于听懂了,仿佛有一束光照在我身上。当然,我最希望的,是能够用钢琴的音色与别人心意相通。
明亮的音色也时常被客人提起。
起初我并没有细想。因为恐怕没有人会偏爱暗淡的音色。“明亮”这个司空见惯的词语中,一定也藏着不同的意思。
作为钢琴基准音的“la”,学校的钢琴以四百四十赫兹为准。据说,世界上所有婴儿出生的时候,哭声都是四百四十赫兹。赫兹指的是,每秒钟空气振动的次数。数值越高,声音就越高。在日本,直到二战结束,基准音一直是四百三十五赫兹。追溯到莫扎特的时代,欧洲的基准音是四百二十二赫兹。基准音在不断升高。如今,很多地方会设定为四百四十二赫兹。近期,作为交响乐队的基准音,双簧管的“la”提高到了四百四十四赫兹,为了配合这一趋势,钢琴的基准音很有可能再次提高。与莫扎特作曲的年代相比,基准音高了近半个音。听起来,几乎已经不是同一个音了。
原本理应保持不变的基准音,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升高,这是否说明人们天生更偏爱明亮的音色呢?不断调整的基准音,证明了某种缺失。
“基准音现在越来越高,可能大家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些焦虑吧。”柳老师在办公室附近的便当店一边等紫菜三文鱼便当,一边数着从口袋里掏出的零钱,“音色明亮一些,心里会舒服点。我工作的这几年,就连家用钢琴也从四百四十赫兹转向四百四十二赫兹,要是拥有绝对音感,能够以二赫兹为单位分辨声音的高低,一定浑身不舒服。”
“以后,基准音会越来越高吗?”
“应该会吧。”柳老师半开玩笑,“上次秋野说,好不容易把音色调得更明亮以后,客人每次说来说去还是明亮这两个字,还不如重新教他怎么弹琴。”
“他这话什么意思?”
“就是说,想要弹出明亮的音色,不能全靠调音来实现。谢谢,给我好了。”柳老师笑着从柜台另一边接过打包好的便当,走出便当店。
外面是春日的暖阳。风不疾不徐,带着些微绿色的气息。
“用力敲击琴键,音色就会听起来比较亮。压低重心,把身体的力量集中到手指,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会很响亮。总之,关键不是调音,而是弹奏的水平。”
的确如此。很多客户会要求我们把琴键的阻力减小,好让音色更为响亮,但阻力的调整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弹奏者本人意识不到问题出在手指力量不够,而只把责任归结到琴键,无论如何调整,都很难令人满意。
“调节椅子的高度,也能改变音色吧。”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