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与钢的森林(第10/67页)

“尽可能知道事物具体叫什么,从而具体到每一个细节,这种思考和回想的能力,其实蛮重要的。”或许是因为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柳老师略微顿了顿,仿佛在想如何举例子。

“就好比……”

柳老师的“就好比”通常都没那么“好比”。总是要拐好几个弯才能想明白。我忽然意识到,要想直抵问题的核心,问问题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你喜欢吃奶酪吗?”

“喜欢。”

“我也是。我以前也蛮喜欢奶酪的。直到最近,有一回吃到了某种得过奖的、最地道的、像发了霉一样的奶酪,简直被震撼到了。那种气味已经超出了常识的范畴,日常生活当中你绝对不会想要吃那种东西。但是,它却荣获金奖,被美食家和消费者认可。也就是说,你觉得根本难以下咽,而有人觉得它是天底下最难以割舍的美味。味觉的世界,多么深奥啊。”

我一边走一边思考,调音要如何跟奶酪扯上关系。

“对了,外村,如果客户提出,希望你把钢琴的声音调校出奶酪的气息,你会怎么办?”

我停下脚步,看着柳老师:“首先,我会问奶酪的种类。是生奶酪呢,还是熟奶酪呢?另外,还要询问具体的发酵方式,等等。”

奶酪的颜色、气味、柔软度以及吃到嘴里的味道,想必都会受发酵方式和成熟度的影响。可这些特质要如何与声音挂钩呢?

“我差点忘了,”柳老师笑着点点头,“你在牧场生活过吧?”

“不,”我笑道,“我家附近有个牧场,他们家也做奶酪。”

没错,这番对话似曾相识。当时柳老师是拿牧场的鸡蛋打比方。他说,在提到煮鸡蛋的时候,能够在一瞬间浮现的画面越多越好。那次,好像也是拜访完客户的回程途中。

“有人喜欢吃半熟的煮鸡蛋,有人喜欢吃全熟的。”我记得,当时柳老师的语气多少有点不以为然。“在喜欢半熟煮鸡蛋的人当中,也分成更偏向生鸡蛋的和更偏向熟鸡蛋的。我是喜欢稍微成形一些的鸡蛋,撒上盐,再滴上几滴橄榄油,那味道最好了。”

我从来没在煮鸡蛋上滴过橄榄油,而且,无论公寓还是老家的厨房,连橄榄油这种调味品都没有。

“对生鸡蛋的喜好没有高下之分,那只是一种偏好而已。话说回来,也不能说喜欢吃熟鸡蛋的人就是幼稚的。”

当然不幼稚。我就坚决拥护熟鸡蛋。每次只要吃到嫩黄色的、口感极其细腻的蛋黄,我都会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食物。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偏好。希望钢琴呈现出怎样的音色,这是由客户的偏好决定的。”

拐了好几个弯,我们终于重回正题。此前客户的要求多少令柳老师感到不快,客户提出,希望钢琴的音色能更硬一点。天底下怎会有人想要煮鸡蛋的音色呢?柳老师的比喻真是太难懂了。

“要是搭配蒸芦笋的话,一定是接近温泉蛋的生鸡蛋更好吃。把像酱汁一样的鸡蛋裹着芦笋吃很不错,不是吗?客户是在吃过这种美味的前提下,提出要更熟一点?还是压根儿没吃过,不知道人间还有此种美味?这里头的分寸,很难拿捏。”

虽然难懂,但又有他的道理。

“想要坚硬的音色,或是柔软的音色,以什么作为标准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

当时那位客户的说法是,想要最硬的那种音色。而当柳老师调音完成后,客户又嫌音色僵硬不生动,一脸不满的样子。结果,柳老师不得不逐一调整所有的音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