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秋西山夜宴(第5/9页)

“王先生,哪能啊,这事我都琢磨了小半年了。我就寻思着,想请您给我留幅墨宝,笔墨我都在隔壁茶室准备好了。我还特意选了二十年的老六堡,请您品鉴。其他诸位,到时也请一并移步隔壁茶叙。”老那说道。

听了老那这一番话,杜铁林假装生气地说道:“我说老那啊老那,你是无利不起早啊!刚进门时,你跟我说喝老六堡茶,我以为你是对我好。原来你是跟王先生要字啊,这老六堡敢情不是专门给我预备的啊。”

“杜总,您这是笑话我呢,茶要喝,墨宝也要请,能请王先生题字那是我的荣幸。”老那这般场面上的老手,也跟着回应道。

“老那,我看你这有启功先生的字,还有沈尹默的字,已经相当了得了。我的字可没法跟这两位大家比啊。”王儒瑶说道。

“王先生,我老那读书虽然少,但我一心好学。我收藏书法作品,别的不懂,但求都是名家学者题的字,我就喜欢。人是做学问的,写出来的字,就会有书斋气,跟市面上那些所谓的书法家不一样。您是京华大学的大教授,您的字,我可是梦寐以求啊。”老那奉承道。

王儒瑶今天兴致颇高,欣然应允。众人便跟着,移步来到东厢房的茶室。

这西山四合院,茶室就一间,布置得丝竹雅乐,很是清静。茶室里还有一方长条大石臼,里面养了几尾金鱼,水面上漂着几片浮萍,鱼儿便在这浮萍下游弋。茶室里有一幅横幅题字,“无去亦无来”,语出宋代高僧释印肃所作《金刚随机无尽颂·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真闻信不猜,无去亦无来。

声闻无见解,人天几万回。

老那确实已经摆好了笔墨,宣纸也早就铺好了,用镇纸压得很是平整。就等王儒瑶挥毫泼墨了。

“老那,是命题作文,还是我随便写啊?”王儒瑶问老那。

“王先生,中秋节嘛,您看着发挥就是了。”

“好,那我想一想啊。”

王儒瑶提笔稍微想了想,便写了八个字:

一壶月光,几两荷风。

随后,题了自己的姓名。

众人皆在一旁称赞。

这倒不是客套,细看王儒瑶的书法,虽然不是书法大家的架势,但绝对属于“文人字”里有韵味的。而且王儒瑶的字,不是借着大学者的名头胡写乱写,看得出来,小时候有写字的“童子功”在,故而在这个基础上,字里有变化,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再说这“一壶月光,几两荷风”,放在这中秋时节的西山四合院,良辰美景与美味佳肴相衬,且这八个字本身就很吉祥,宾主尽欢也是理所应当的。于是,老那让人赶紧把王儒瑶的题字收藏好。

王儒瑶心情愉悦,问老那:“我的印章还需不需要给你盖上啊?”

老那答道:“那敢情最好了,等过完中秋节,我就到您府上拜访。到时我把题字带上,请您钤印。王先生,各位,还请赶紧入座。”

众人陆续在茶几旁坐下。

杜铁林还是老习惯,要亲自泡茶,见一旁的老那乐开了花,便催促道:“老那,快把你的好茶拿出来,让我瞧瞧。”

老那便拿出新近觅来的老六堡茶,让杜铁林细看。这老六堡是广西梧州一带的茶,过去一直出口东南亚,喝着不伤胃,尤其有祛湿的功效,最适合那些外面应酬多、饮食油腻的人喝。至于年份,则越长久越好,一般要十年以上,才可以称之为“老六堡”。这些年,凤凰单枞和老六堡俨然成了茶界小众双煞,吸引了不少人为之着迷。

杜铁林话不多说,将老那所谓“二十年老六堡”拿来仔细看了看,上面的金花清楚能见,说是二十年,可能时间还能再久一些。杜铁林抬腕看了下手表,正好晚上9点,喝上一个多小时的茶,预计10点半11点这样子结束。好在第二天就是假期,稍晚点也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