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第8/9页)

我国上了年纪的读者对《大街》并不陌生。早在1934年,译坛前辈伍光建先生就推出过英汉对照的《大街》节译本(商务印书馆版,约三万字)。20世纪40年代中期坊间又印过一些不堪卒读的节译本,随后我在大学里读到原著,不时被它的精彩篇章深深吸引,当时就有过把它全部移译过来的念头。新中国成立后忙于其他译述,无暇顾及,迨至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夙愿才得以实现。拙译历时三载有余,于1983年初首版问世后,承著名英美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孙梁(纪廉)教授撰文《各领风骚后来居上:评辛克莱·路易斯“大街”新旧译本》等共两篇(详见《孙梁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予以评论,本人深为感激。纪廉兄虽已作古,但一代又一代读者将从他的华章中不断汲取智慧与灵感。

“大街”,若按我国江南旧俗,通称“老街”,在美华人往往直接译成“主街”。近20年来,在我偕夫人访美期间,经常往来于“最繁忙的东北走廊”,即华府——巴尔的摩——费城——纽约——波士顿之间,所到之处,不管是波城近郊华盛顿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列克星敦,或是康州首府哈特福德,或是美京华府旧邑乔治城,照例都见得到有一条像模像样的“主街”。在乔治城至今保留着原来的石子街,老街风貌及人文景观,历历呈现在眼前。总之,“大街”——不管在天南海北,都是令人缅怀历史沧桑、探索文化渊源以及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轨迹,其底蕴可谓深远之至。“大街”本身就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似乎已成为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路易斯在美国文学中开风气之先,写了《大街》,由此赢得蜚声国际的殊荣。没承望“Main Street”一词,已被收入英美各大权威性英语词典中,成为以保守、狭隘的乡土观念与实利主义为特征的小城镇意识形态的代名词。除此以外,《大街》还具有从民俗学、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尚待开挖的价值。不消说,《大街》和《巴比特》(拙译已收入漓江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与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以及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之所以屡被列入美国立国以来为数不多的传世经典著作,原因也就在这里。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拙译《大街》全译本率先问世后,即受到当时文坛上许多实力派(如今早已成为著名小说家)的青睐,并且不断重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不言而喻,他们极富悟性,善于学习、借鉴,并且不断从中汲取滋养和灵感。于是,以“街巷”“胡同”为题材乃至命名,诸如《小街》《穷街》《裤裆巷风流记》《香椿街纪事》等长篇小说,纷纷出版,端的不知万几。不消说,这也无形中成为我国现当代小说艺术创作中的一大亮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翻译家

潘庆舲

2014年6月

作于上海中山公园圣约翰名邸

第一章/003

第二章/020

第三章/032

第四章/049

第五章/085

第六章/107

第七章/127

第八章/146

第九章/156

第十章/171

第十一章/193

第十二章/225

第十三章/239

第十四章/251

第十五章/274

第十六章/303

第十七章/319

第十八章/338

第十九章/359

第二十章/375

第二十一章/389

第二十二章/406

第二十三章/423

第二十四章/442

第二十五章/471

第二十六章/486

第二十七章/497

第二十八章/502

第二十九章/526

第三十章/549

第三十一章/569

第三十二章/583

第三十三章/605

第三十四章/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