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11/28页)

钟会之败,有内外原因。

伐蜀的魏国将领和士兵,大多数都不愿意参与钟会的起事,导致从一开始钟会就属于少数派。

为什么?

魏国将领和士兵都家居中原,伐蜀已够艰险辛苦,战争结束后,盼望早日回家,况且蜀国已平,人人有功已是事实,又何必跟着钟会再冒一次险?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钟会羽翼远未丰满。他在司马昭的幕后出计献策赢得信赖,并不意味着于魏国的将领中形成影响力。相比之下,洛阳的司马家族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爪牙亲信均已树立。

在以上背景下,钟会于成都举剑,自是没什么响应者。

内因是上面所说的钟会犯了起事者的大忌:犹豫不决,失去最佳机会,以致自己还没有动手,对方已经发难。

起事前,钟会其实应该想到:除自己的心腹幕僚外,其他将领不会有什么人响应这个冒险行动。如果想到了这一点,而又下决心行事,那么就应该果断出击,获得先手,倾力而除之,这样的话还万里有一,没有人敢说肯定不成功。

可是钟会的犹豫不决使自己丢掉了这样的机会和性命。

说到底,贵公子出身的钟会不是独当一面的人才,在幕后献计自是没得说,但却难以独立而从容地掌控大局。

艾艾哎邓艾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后期的魏国作战模范。

邓氏原为当地大族,但邓艾出生时家族已没落。他随家人迁往汝南,成长于一个贫困的屯田农民的家庭。

邓艾天生刚直而才思敏锐。但是,因说话结巴,青少年时代的邓艾颇受人嘲笑。然而邓艾志存高远,喜读兵书,每到一处,即指点山川,好像自己真是个将军。

邓艾的举动在周围人看来很神经,但他依然如故。

后来,邓艾终于进入了仕途。但是,由于出身贫困,加之口吃严重,邓艾的晋级之路漫长,做到汝南典农功曹(负责屯田管理)时,老兄岁数就已经不小了。

邓艾的命运转折跟司马懿有关。

有一年,邓艾从汝南到洛阳,向朝廷主管农业的部门报告情况,被时任太尉的司马懿看到,老司马眼光独到,一眼就发现邓艾有才。

在司马懿的提拔下,邓艾升为尚书郎。

虽说话不利索,但却多献奇计,受到上级好评。这期间,邓艾仍苦读兵书,梦想有一天能领兵打仗。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四十六岁的邓艾被调往西北,后就任南安太守,掌握地方军政。六年后,蜀国姜维率军攻雍州,魏征西将军郭淮与时任雍州刺史的陈泰疲于应对,调令邓艾参与军事行动。

邓艾的军事才能终于有了发挥的机会。

作战中,邓艾显示了作为一个将领的最大优势:判断准确。

在敌人未行动之前,他便已猜测出对方的动向。依此作战,取胜自然。这个厚积薄发的中年人至此开始转运。

在魏蜀相持的岁月里,有一段时间,邓艾回到青年时代待过的地方,任汝南太守。

衣锦而还,邓艾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心中生出骄傲,也是人之常情:闭嘴吧,当年嘲讽我的人们,你们都闭嘴吧!

他们真的都闭嘴了。

人生快意之一,即是把当年轻视你的人踩在脚下。当然不是打击报复,所说的踩在脚下,只是说把当年那些轻蔑的神情踩在脚下,让它们永世不得翻身。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相继执政,继续重用邓艾。

这期间,邓艾参与了平定淮南的叛乱,并成功反击了吴国的进攻,令司马哥俩儿很欣慰:终于有了个能打仗的帮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