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10/28页)

司马昭叫钟会收捕邓艾。钟会把任务交给了监军卫瓘。后者捕捉了愣神的邓艾。

此时,大家都在看钟会。已经入成都的他,手握重兵!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钟会后来欲割地称王,反叛司马昭,受了所谓诈降的姜维的鼓动。其实,没有姜维,钟会也自是明白:蜀国已灭,自己拥重兵,功高盖主,即使老老实实地回洛阳,阴鸷的司马昭突然翻脸也不是没有可能。

与其承受惊恐,倒不如再往前进一步,割据成都和西蜀,掉头讨伐专权欺君的司马昭,魏国上下定会有所响应,进而成就更伟大的事业。

公元264年春,钟会宴会部下,席间突然展示了魏国太后的“遗诏”,声明自己将为国除奸,回师洛阳讨伐司马昭。

但应和者甚寡。

钟会顿时有些发慌。如采取强硬手段,他担心激起兵变。紧张中,钟会一时间没了主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和司马昭的关系,怎么一下子就进入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呢?

很多年前,钟会名气还没那么大,大将军也没那么跋扈。一次,司马昭跟大臣陈泰、陈骞同车共驶,有意捉弄一下钟会,于是过其家门口时,司马昭叫二陈大喊:“钟会!”

等钟会出来时,司马昭和二陈却驾车跑了。

好不容易,钟会才从后面追上了,司马大将军回头嘲笑道:“跟人家约好同行,为什么迟到了呢?大家都等你来,你却遥遥不至。”

古人忌讳提对方父辈祖辈的名字,在这里司马昭巧用了同音字“遥”,点了钟会的老爹钟繇的名字。钟会当然听出了门道,于是答:“矫然懿实,何必同群?”意思是说,懿德和实才矫然出众的人,为何一定要跟大家合群呢?

陈泰之父是陈群,陈骞之父是陈矫,司马昭他爹自然是司马懿,钟会一句话点了他们三个人的老子的名字,反应可谓奇快,令司马昭和二陈措手不及。

随后,司马昭又问:“古代的皋繇是什么样的人?”

钟会回答:“虽然上不及尧、舜,下不及周、孔,但也是懿德之士!”

司马昭大笑。

中古时代是非常讲究避讳的,两个人聊天,一方不能说出另一方父亲和长辈的名字,同音字也不行,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敬。魏晋时,很注重这一点,但同时,不少名士又超越了这一藩篱。

上面故事中的司马昭和钟会就是这样。

聪明的司马昭喜欢聪明人,所以钟会最终进了大将军幕府,只是有些事说起来令人唏嘘,“矫然懿实,何必同群”,钟会这话竟成谶语!

成都的钟会终于发动反叛,但最后孤掌难鸣,终无人与其同群。他陷入了巨大的惶恐,不难想起早年的一幕:“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当时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和哥哥钟毓一起被魏文帝曹丕接见。

在大殿上,面对皇帝,两个少年战战兢兢,钟毓流汗不止。

曹丕问:“美丽少年,你为何一直在流汗?”

钟毓答:“因为战战惶惶,所以流汗如浆啊。”

诗人皇帝随后又问钟会:“你呢,为什么不流汗?”

钟会答:“因为战战栗栗,所以汗不敢出呀。”

曹丕大笑。

如果说钟会当年的回答有意无意地用文字游戏博了帝王一笑,那么多少年后在成都的他可是发自内心地紧张。

钟会骑虎难下了。

通常来说,一个人在紧张和惶恐时往往会犹豫不决,钟会也犯了这个毛病,在犹豫中失去了率先剪除反对派的机会,而被部下反戈。结局是:钟会、姜维被杀,邓艾也被追杀,监军卫瓘一人成为这次平定蜀国之战的最大赢家,并奠定了卫氏家族在两晋时代的显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