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15/19页)

首先是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也证明了后来的汉化,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却并没有完全掩盖满族统治者自身的民族特点。

如满族妇女有留指甲、戴甲套习俗;不论男女都有闻鼻烟醒神的习惯。嘉庆帝淳嫔棺中便放有指甲套一对、玛瑙鼻烟壶一个。而荷包、香囊多为满洲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入关后,这一习俗始终未变。宫廷中各位主子都有腰间佩挂饰物的习俗,因而,阿鲁特氏皇后的棺中有许多这样的荷包随葬。

慈禧陵出土的陀罗尼经被纹样

其次是相对简朴的随葬习俗。简朴是相对而言的,无论清初或中后期,皇家丧葬的随葬品都会比同期官僚贵族的多。但同其他朝代相比,清朝皇家随葬相对简朴。以明朝为例,这个农民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却并不简朴,不但明英宗前仍保留着野蛮的人殉习俗,而且,在随葬品上也是极尽豪华。在明定陵发掘中,就出土了善翼冠、凤冠等3000多件价值连城的随葬品,不但棺内塞满宝物,还有数个大随葬箱设置地宫之中,这在清陵中确实没有。

清帝也有生前安排随葬品的先例。但其所定随葬物并不以华丽昂贵取胜,而是一些很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以雍正为例,雍正八年,身患重病的胤祯以为大限将至,便降旨安排随葬品,“当年太皇太后赐朕数珠一盘,现在养心殿收着,还有圣祖阿玛赐朕数珠一盘,尔等察来,同此小匣内玻璃鼻烟壶一件归于一处,交在自鸣钟好生收着……如朕万万年之后,将此三件安于梓宫内”。在此后的10多天内,他又命人将金托碟白玉杯一分、黄地珐琅杯盘一分、《日课经忏》书一部收入自鸣钟处备用。这些东西或为孝庄、圣祖所赐,或为宠臣怡亲王允祥遗物,并不珍贵,但有纪念意义。

其三,备受青睐的珠玉随葬品。珍珠、美玉例来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喜爱,古帝王丧葬中已屡见不鲜,但清皇室的随葬品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在乾隆二十二年,新疆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后,新疆玉源源不断进入清廷,清宫殉葬品中葬玉便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了。

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棺中就随葬有玉戒指3枚、绿玉圈1个、绿玉镯子2个、白玉圈1个、白玉镯子2个、白玉钳子2个、玉手串1个等玉器,后宫主位、宗室又送各式玉器达300余件。

在清东陵所葬玉制品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康熙景陵的九龙玉杯和慈禧棺中的翡翠白菜了。但这些玉制品至今还未重现于世。

至于珍珠,清廷看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产于东北地区的珍珠,晶莹圆润,被称为东珠或正珠。这些珍珠随葬地宫中,有朝冠、朝珠以及各类饰物上的佩珠,多得数不清。

慈禧陵出土的文物中,她的三件寿衣上就有近3000粒珍珠,其所盖陀罗尼经被上缀820粒珍珠。可惜这些珠都已被匪徒掠走。此外,塞棺用、铺棺用、各种饰物用珠多得很。

其四,日常生活用品屡见不鲜。清陵殉葬品中,有许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大部分为其生前使用过。这体现出一种质朴和务实精神。

堪称“地下佛堂”的乾隆皇帝裕陵地宫

如道光帝彤贵妃棺中就随葬有板表、各式朝珠、各式头饰、各式首饰(甲套、戒指、镯子、戒箍等)、手巾、烟袋、扇子、烟壶以及各式生前穿过的衣物。有的甚至把生前用的漱口盂、餐具等也一并葬入。在乾隆裕陵地宫出土文物中,就有各式金头花、各式簪子、烟壶、戒指等。

最后,宗教信仰随处可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满洲贵族笃信佛教。在丧葬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裕陵地宫中,许多佛教题材像“五方佛”“八大菩萨”“二十四佛”“五欲供”“三世佛”,以及三万多字的佛学经文,遍布地宫各处,被称为“地下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