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16/19页)

在随葬品上,慈禧有一件绣满“佛”字的寿衣和一件绣有“佛”字的龙袍,其盖身之陀罗尼经被上更是以经文为主要内容。

在清宫档案中,也发现了与宗教有关的随葬品记录。道光彤贵妃棺中就有“菩提念珠一盘(随珊瑚佛头塔)、经二本”;咸丰帝婉贵妃随葬品中就有“护身佛一尊”等。

殉葬品将大棺塞得满满的,后妃似乎可以瞑目了。于是,便要用钉子将棺盖钉死,封住内棺了。然后,再将巨大的外棺套住。那些活在世上的后宫之位们便只有通过种种丧仪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了。

4.不腐女尸之谜

按通常的想法,皇帝尸体入棺时,一定做了防腐处理,使尸体永不腐烂,因为民间屡有出土的先例。从马王堆汉墓辛追女尸的出土,到2001年安徽砀山神秘香尸的出土,都给人留下了这个印象:皇帝一定会对尸体作防腐处理。

可是,这两具不朽的女尸都不是皇家成员。

清宫后妃在大殓时作防腐处理吗?从现有资料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无论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白事档还是从清宫廷典籍《钦定大清会典》中的“大丧”部分中,都未曾发现过对尸身防腐的只言片语。可见,清宫廷在处理死者尸身时是不考虑防腐问题的。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缘由:

一是受早期火化习俗的影响。

满洲的火化沿袭金代女真,而女真的火化,则主要是由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居无定所,试想亲人去世,晚辈若总拖着先人的棺具走来走去,总不是办法,而将其焚化,所谓“遇父母之表,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灵魂升入上天,就可以随处祭奠亡灵,何乐而不为呢?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去世后都采用火化的方式。努尔哈赤火化后,其尸骨贮于瓷坛之中,皇太极的尸体则于顺治元年八月初九日,以国礼焚化大行皇帝梓宫。直到入关后,顺治皇帝及其妃嫔死后,仍按例实行火化,火化地点为景山,典籍记载,焚化大行皇帝梓宫时,爆出一声声的巨响,那是珍宝在焚烧时发出的声音。孝陵地宫中,就葬有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和孝献皇后的三坛骨灰。而顺治帝的皇后陵——孝东陵中,也同样有骨灰埋葬,如殉葬而死的贞妃,以及顺治十五年就已死去的悼妃,死于康熙六年的恪妃石氏等。这些妃嫔,在孝东陵未成之前,统统葬于东陵西之黄花山下,称为悼妃园寝。比孝陵营建的时间要早。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葬入时,一同迁入陵园。所以,在孝东陵内,既有汉化的土葬,也有清初火化的骨灰坛,是个混葬的区域。

入关后,至康熙时代,深受汉族士大夫文化影响至深的玄烨,逐步废弃了火化,尤其是平定三藩以后,战事渐息,驻防趋于稳定,便摒弃了火化习俗,把火葬视为不孝、不道的行为。康熙帝的孝诚皇后崩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孝昭皇后崩于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孝懿皇后崩于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三位都是采用了土葬的办法。但这一时期,也不排除民间例用火化的俗成。直到乾隆年间,乾隆帝明令不准火化,下旨:“一概不许火葬,倘有犯者,按律论罪。”火化之风才被刹住。

虽然如此,但由于早期火化中烧掉尸体习俗的影响至深,满洲人就不可能像汉人那样渴望百年后尸身永远不腐。

二是对宗教世界的崇拜。

萨满教内容的剪纸

满洲人崇信萨满教。萨满教认为大千世界分为上、中、下三界。上界为天,乃众神的居所,具有超自然的功能;中界为人间,是人间万物,包括动植物,大自然是这些物质世界的居所;下界为阴间地狱,是亡灵及妖魔的居所。而居于中界的人受着神灵的赐福与鬼神的布祸,须祈福求祥,避祸趋吉,就要寻求一个能与上界和下界沟通的使者,于是萨满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