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第10/17页)

乾隆帝有一淑嘉皇贵妃,金氏,也一样是朝鲜族。不过,她出身不高,父亲为上驷院卿,名叫三保,是正黄旗下包衣人,典型的奴仆出身。她的哥哥金简,初隶汉军旗,后来沾了妹妹的光,得到了重用,不仅赐姓金,抬旗,还委以重任,授吏部尚书,掌控全国的官吏事务,颇有权势。

淑嘉皇贵妃早年入宫,时间不详,乾隆二年十二月封嘉嫔,四年即生下皇四子永诚,即被封多罗履端郡王。乾隆六年十一月晋嘉妃,乾隆十一年生皇八子永璇,即和硕仪慎亲王;乾隆十三年,再生皇九子,期间,画师为其画有半身像,但见她细眉杏目,十分妩媚,令人观之可亲。乾隆十三年再晋嘉贵妃,乾隆十七年生皇十一子永瑆。

淑嘉皇妃像

淑嘉皇贵妃频繁地生育,说明其在宫中很得宠,生育的4个皇子,除皇九子早殇外,余者都成年分府出宫,其中,永璇活了87岁;而永瑆又十分擅长书法,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裕陵大碑楼中的碑文就是永瑆书写的,颇见功底。

金氏死于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终年不足40岁。乾隆帝以其入宫较早,诞育4个皇子,追封为皇贵妃,葬入裕陵地宫之中,位在地宫金券左侧垂手床上。1928年7月,孙殿英盗掘裕陵地宫,淑嘉皇贵妃早已化为一堆朽骨。头骨、肢骨等漂于两米多深的积水之中。一个月后,清朝遗臣奉溥仪之命前去殓葬,因无法区分哪位是皇后,哪位是皇贵妃,怕失礼数,便请示逊帝,全部抬格,以皇帝之礼安葬后妃尸骨,即将4位后妃尸骨殓入乾隆帝的大棺之中:皇帝尸骨居中,左右各安奉两具尸骨,而那具未朽之女尸则单葬一棺。这样,淑嘉皇贵妃的大金棺就空空地放置一边了。

3. 后宫管理学

居住在后宫的后妃,由于人数众多,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制度加以约束,否则,就会出现皇家后院失控的状态,严重时会牵扯皇帝的精力。

顺治以前,天下甫定,典制未备,后宫没有现成制度可言。自康熙始,国家大局已定,后妃制度也随之制定出来,并历经各朝,逐步完备。

从家庭式管理到忠孝思想的控制

清朝的后妃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备的过程。在关外时,没有严格的制度,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后宫其实就是贵族家庭式的管理模式,直到1636年,皇太极弃汗称帝,才有了后宫的雏形,但很不完善。

具体而言,努尔哈赤的中宫皇后在当时被称为大妃或大福晋,余者被称为小福晋。1636年,皇太极弃汗称帝时,册封后宫,有中宫皇后,又称国君福晋,另外,加封了东宫大福晋、西宫大福晋和衍庆宫淑妃及永福宫庄妃,至于其他宫中女眷,则概称侧妃、庶妃或格格。关于格格,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格格”,满语中小姐的意思。努尔哈赤时期,皇帝的女儿也称为“格格”;皇太极时期,皇帝之女一般就称之为公主了,而那些王公之女则多称之为“格格”了。到顺治时期,这些格格被规定出了严格的等级。此外,也有称满洲贵族的女儿为格格的,当然,这不符合清朝的封爵制度。

顺治一朝,虽备位中宫,先后有过4位皇后,但典制与等级仍未脱离皇太极时期的制度,皇后以下即为妃子。虽然董鄂氏曾被加恩封为皇贵妃,但并不能说明当时已建立了严格的后妃制度。比如孝东陵中就葬有4位福晋和17位格格,这种混乱不堪的后宫称呼,带有鲜明的关外色彩。

顺治亲政后,对后宫进行了整饬。尤其是当年后宫受多尔衮擅权的影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后宫妃嫔,都对皇权产生了弱化的影响,这是独裁天子所不能容忍的。于是,顺治帝首先提出了“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孝为五常百行之原”,把孝道作为建国立邦、教化黎民的根本。从一定意义上讲“孝”就是对皇权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