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第11/17页)

顺治帝曾亲撰《御制孝经注》,更加明确地提倡遵循儒家的伦理之孝,移孝作忠,要人人做忠臣的典范。而对于后宫,福临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推出《内政辑要》一书,该书收集了中国历代后妃的嘉言善行,共二十章,四十一则。顺治帝细心作注,并要求征引历代贤后、贤妃事迹,为当朝者借鉴。

顺治十三年(1656年),再推出《内则衍义》,共十六卷,八纲,三十二子目,对历代后妃善言嘉德进行了阐释,对后妃在孝、敬、教、礼、让、慈、勤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要求,于内廷刊刻颁行,成为约束后妃的制度。

康熙中叶,后宫制度井然,制度备位后宫,品级和册封礼仪基本完善,规定了后宫主位的称谓,尊帝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为皇太后,同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皇后居中宫,主内治;皇后以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分居东西六宫,嫔以下有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等分居12宫。

册封后妃制度。康熙一朝典制大备,册封后妃活动频频举行。关于皇后的册封确立,有三种形式:

一是皇帝举行大婚,迎娶入宫,如康熙的孝诚皇后,从大清门进入内廷,成为后宫的主宰。二是由皇贵妃、贵妃、妃等晋升而成为皇后,如康熙的孝昭、孝懿等皇后,一旦皇后去世,后宫不可没有主人,便按例将皇贵妃提拔为皇后。三是追封皇后,老皇帝死去,新皇继位,尊其生母为圣母皇太后,随即追封为先皇皇后,如雍正生母德妃,被上徽号为“仁惠皇太后”,慈禧太后也是一样,由贵妃一跃而成为皇太后。

册封妃嫔之礼与册封皇后之礼大同小异。

乾隆七年,弘历命敬事房修订内廷典制,遂成《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卷首是乾隆及以前诸帝关于内廷之“训谕”,以下共分宫规18门,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规定后宫人员等级待遇,如名号、玉牒、册宝、服色、宫分、铺宫、遇喜7门。其中宫分最为详尽,对皇后等位分的宫中享用进行了明确的划定。

二、规定后宫礼仪、宴仪、典故、进春、谢恩5门,如宫中主位生日的称谓,就有万寿、圣寿、千秋、寿辰、生日等多种称谓,要视等级而定,不可称错。

三、规定后宫各项管理制度,如安设、岁修、钱粮等。

四、规定对宫中太监和宫女的管理制度,如品级、待遇、职责、赏罚等。

不可逾越的宫规家法

高高的宫墙,幽深而昏暗,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将那些涉世未深的女子深深锁住;而在宫墙内,严厉的宫廷制度,层叠的宫规家法才是皇权之下最具权威的桎梏。

后妃不得干政,这应该是中国历朝历代对后妃女子的基本要求。在历史上,有好多由于女人干政而乱政的事例。比如汉朝的吕后专政、唐朝的武则天乱政、明朝的万贵妃专权等,都给清帝以借鉴。

清代后妃干政的始作俑者,当属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大妃为努尔哈赤生育3个皇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大妃也因此恃宠而骄,频加干政,最终到努尔哈赤病逝之后,被皇太极等人逼迫殉葬,年仅37岁。

可是,清宫后妃,并没有因为大妃之死而终止干政的欲望。人总是这样,不会牢记教训,那些权力欲很强的后妃,纷纷粉墨登场,尽管会有惨痛的教训,也会在所不惜。

清初的孝庄太后和清末的慈禧太后可谓清代后妃干政的典型。孝庄太后还在皇太极时期,就对国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传闻崇德六年,皇太极围锦州,将明将蓟辽总督洪承畴俘获。皇太极想尽一切办法,都未能说服洪承畴投降,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庄妃(后来的孝庄太后)自告奋勇,以其聪明和美貌打动了洪承畴,其降清后,成为一代开国名臣。庄妃初尝参政的喜果,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尤其在其子福临继承帝位以后,她使用高超手段,笼络住多尔衮,促使其扶持福临,竟也传出“太后下嫁”的传闻。此后,她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幼主,在关键时候,能一语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