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7/12页)
但对于一个年轻记者来说,棚屋里的生活是十足的不幸。他既不能睡觉,也不能读小说,由于铃声他也不能集中注意他自己的写作,而且花几个小时从窗户上观察警察署的前门也是很无聊的——《纽约时报》没有发表太多的犯罪消息。所以,年轻记者很快就加入了来自《美国日报》《世界电讯》或《先驱论坛报》的老记者队伍中去玩牌,把大多数工作留给来自《每日新闻》和《镜报》这些小报的记者,这些小报看重犯罪新闻,通常这些记者要么在警察中,要么在黑手党里有亲戚。瓦诺克尔却在这两边都没有亲戚。
经过棚屋的锻炼并在皇后区当了一段《纽约时报》记者之后,桑德·瓦诺克尔回到了新闻编辑部,开始了他的夜间加工改写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加工改写编辑组在《纽约时报》是一个有点特权意识的地方。城市版主任弗兰克·S.亚当斯本人在他的早期记者生涯中曾是一个一流的加工改写编辑,对加工改写编辑的夜间工作有很大兴趣。加工改写编辑组由大约七个人组成,包括邻近新闻编辑部前部的三排桌子。非常重大的最新报道给了坐在走道边的第一排的人——他就是著名的加工改写编辑的“教头”。他无疑是在最晚发稿截止时间压力下最值得信任的和沉着的人。他的名字叫乔治·伯里特。在前排的其他加工改写编辑,如果伯里特先生外出吃饭而且事情又紧迫的话,也能得到好的报道任务。伯里特每天晚上9点钟都要在时报大楼街对面的高夫查普屋或者在第八大道上的唐奈餐馆里喝两杯加水的J&B威士忌后再吃饭——如果有重大事情发生的话,在那里总能找到他。
第二排的记者年老而可靠,他们能够写稿但不愿意跑动,还有一些成熟的记者,处在最后的打磨阶段,准备成为驻外记者。在50年代,这后一个集团里有泰德·斯祖尔克、伯纳德·卡尔普和维纳·菲利普(他同麦考迪什·菲利普没有任何关系)——这三个人笔头快而且有生气,他们反映了城市版主任在他的加工改写编辑组里想看到的那种精神,他不抱怨他们在自己桌子上方的柱子上悬挂的牌子,上面写着:“世界上最伟大的编辑组——人类利益都在夜里整合。”这三个人还经常跟送稿生开玩笑,有时——使用新闻编辑部后面的一个电话——他们会编造一个故事跟一个较老的、没有疑心的、加工改写编辑打电话,模仿棚屋里的一个街区记者的声音,或许是《纽约时报》在长岛里佛海德的记者J.哈里·布朗的气喘吁吁的声音。J.哈里·布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打电话的风格——迅速而有激情,重复每一个词:“喂,喂,我是J.哈里·布朗,J.哈里·布朗,在里佛海德,里佛海德,长岛。”
维纳·菲利普在从事了他成功的加工改写工作后被派到叙利亚的达马斯科斯。一天清晨他突然被宾馆里的电话铃声从睡梦中唤醒,传来一个声音说:“喂,喂,我是J.哈里·布朗,J.哈里·布朗,在里佛海德,里佛海德,长岛。”维纳·菲利普刚刚在东方酒吧间喝烧酒喝到黎明,J.哈里·布朗熟悉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使他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谁知打电话者原来是菲利普以前的做加工改写工作的同事伯纳德·卡尔普,他正被《纽约时报》派往雅加达,他的飞机只是在达马斯科斯机场停留一下。菲利普非常高兴听到卡尔普的声音,迅速穿好衣服,冲出宾馆的走廊,跳进一辆出租车,奔向了机场。在那里他发现卡尔普正在机场。他们喝咖啡,叙旧,直到卡尔普的飞机准备起飞。在菲利普回宾馆的路上,他看到了一支乘坐卡车和坦克,夹杂着路障、尘土和混乱的保安。“发生了什么事?”菲利普问他的司机,“入侵?”司机停下车询问,回来对菲利普说:“他们也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由于您急急忙忙地奔向机场,他们误以为发生了一场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