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第4/4页)

研究一部虚构作品以获取关于一个国家、一个阶级或一个作者的信息是十分幼稚的。我为数不多的亲密朋友之一在读过《洛莉塔》之后非常真诚地为我担心,认为我(我!)正生活在这些“忧郁的人们”中间——而当时我真正经历的唯一不快就是生活在我工作间中那些被遗弃的四肢和未完成的躯体之间。

在巴黎的奥林匹亚公司出版了此书之后,一位美国批评家认为《洛莉塔》乃是我和浪漫小说间风流韵事的记录,其实,用“英语”代替“浪漫小说”会使这精美的处方更为准确。可这时我感到自己的音量已经高得过于刺耳。我的美国朋友们没有一人读过我那些俄语著作,因此,对我的英语小说的任何估价都必然有失精密。我个人的悲剧——它不能也的确该牵扯到其他的人——乃是我不得不抛弃我的母语,我那毫无束缚、丰富而又可以任意驾驭的俄国语言,而去使用英语中的二流材料,缺乏任何注释——如令人迷惑的镜子,黑天鹅绒般的背景,隐含的联想与习语——这一切对一个本乡本土穿着飘飞的燕尾服的魔术师来说,他可以神奇地运用这份遗产,自行其是,无所羁束。

申慧辉 译

□读书人语

一部《洛莉塔》使纳博科夫声誉雀起,又使他声名狼藉。该如何理解这部“淫书”,作者时而以激情的叙述语调来追念《洛莉塔》从坐胎到临盆所经历的生命阵痛,时而又以嘲讽的调侃来刺那些庸俗出版商们迎合读者低级趣味的蠢行。

怎样来阅读一部虚构作品,是作者提出的核心问题。读者可以有阅读期待,但却不应有预设的阅读目的。那种视《洛莉塔》为“色情”、为“道德败坏”、为“反美”之作的人,不是别具用心就是“自作聪明”。作者明确声言:写小说的唯一目的就是借此提供读者被称之为“审美狂喜的东西”。一部严肃文学被误读,就是因为读者不懂得,作品的“导向之火”只在作品的底层平稳燃烧。只需读者在“隐秘的恒温状态里轻轻一触”,即刻就会在看似温和的描写中,“产生一阵小小的平静的爆发”。创作在无意识状态进行,阅读最好也应从无意识的欣赏开始,这应是作者的一个结论。 【李万庆】

  1. Past master老手、行家,post master邮电局长,两词音近而意思不同,作者的文字技巧实在难以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