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洁若(第4/4页)
1988年,萧乾的老友、马来西亚槟州首席部长林苍佑携夫人访华,我们到香格里拉饭店去看望他们。他指着周围像雨后春笋般冒起来的新型大厦对我们说:“这些跟任何西欧大城市有什么两样?还有什么民族特色?”
1985年1月我们访问槟州时,曾目睹马来西亚的华族从中国运木材石料,不惜工本盖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祠堂庙宇和牌楼。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凡是有华裔居民的地方,都能看到琉璃瓦、大屋顶的建筑。然而我们却好端端的把城墙、牌楼、三座门等历史悠久的文物群都毁掉了。在《大匠的困惑》一书中,林洙记述了梁思成、 林徽因伉俪在保存古迹方面所作的努力(尽管到头来在很大程度上归于徒劳),让后人进一步了解这两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动人事迹。
放下此书,我不禁黯然想道:林徽因倘非死于1955年,而奇迹般地活到1966年8月,又当如何?红卫兵绝不会因为她已病危而轻饶了她。在红八月的冲击下,她很可能和梁思成同归于尽。从这一点来说,她的早逝竟是值得庆幸的。她的遗体得以安葬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那里还为她竖起一块汉白玉墓碑。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在《回忆林徽因》一文中说:“在她身上有着艺术家的全部气质。她能够以其精细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痕迹。”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五四运动)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功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我衷心希望文学研究者在搜集、钻研五四以来的几位大师的鸿著之余,也来顾盼一下这位像彗星般闪现在五四文坛上的才女所留下的珍贵的痕迹,她是不应被遗忘的。
1991年9月16日
□读书人语
林徽因有“中国现代第一才女”的美誉,如费慰梅所说,“在她身上有着艺术家的全部气质。她能够以其精细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痕迹”。若把这篇散漫而凝重的叙述散文比成一幅画,它绝不是用西洋技法精心绘制的人物肖像,逼真传神,而是以散点透视展现形象的水墨写意,妙在笔画之外。作者以追忆的方式,粗线条地把一位美丽端庄、感情细腻、聪慧锐敏的才女,朦胧呈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以隔雾看花的美感。
文章的节奏舒缓随意,语言朴素雅淡,淳静里涌动着一股内在的音韵,作者那份对已往时光的细腻探微,对情感的真切寻觅,完全凝结在质朴的叙事结构里。文之魅力,皆在平淡。 【傅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