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傍晚6:30~晚上8:30 (美国中部时间) 8(第3/7页)

梅尔·贝克斯菲尔德指出,航空航天是唯一真正获得成功的国际事业。它不仅仅能够跨越地理边界,还能超越意识形态。因为它是各国人民之间相互融合的一种方式,而且成本也越来越低;同时,也为世界各地增进理解提供了最实际的办法。

更重要的是航空商务。航空货运的发展规模已经很庞大了,注定还会变得更大。新的巨型喷气式飞机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会投入使用,届时将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快、最便宜的货运工具;10年之内,远洋货轮也许会被迫退出运输业,只能放在船坞历史博物馆里展览,与“玛丽王后”号和“伊丽莎白王后”号邮轮最终被载人客机彻底挤垮是一个道理。结果就是,未来会出现一个足迹遍布全球的新型大商队,能给如今饥寒交迫的国家带来繁荣。梅尔提醒他的听众,从技术角度来讲,这些,甚至更多,都可以通过航空货运来实现,如今的中年人在有生之年都有机会看到这一景象。

但是,他继续说,飞机设计师正在把这些梦想织进现实,而绝大多数地面设施却没有更新换代,因为相关管理人员没有长远的目光,或是误解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航空港、跑道系统、航站楼都是和过去配套的,即便考虑到了未来也远远不够;相关人员没有注意到或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航空航天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航空港和市政厅一样,都是之前一点一点慢慢建成的,而且几乎千篇一律,缺乏想象。通常,航站楼是航空港的门面,大家都愿意在上面一掷千金,在涉及飞行区的地方却一毛不拔。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都缺乏协调有序的高层次上级规划。

在地方,情况同样糟糕,甚至更差,因为当地政府官员对航空港的地面连接问题更是熟视无睹。

“我们已经突破了音障,”梅尔大声宣布,“但还没有突破地面障碍。”

他列举了一些有待研究的具体领域,急切呼吁由美国主导、美国总统发起的航空业地面发展国际规划。

梅尔的演讲反响非常热烈,大家纷纷起立鼓掌,掌声雷动经久不衰。此次演讲还得到了广泛报道,英国《泰晤士报》、苏联《真理报》,还有美国国内的《华尔街日报》等各家媒体都对梅尔的观点表示肯定。

演讲后的第二天,梅尔受邀拜访白宫。

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在白宫二层的私人书房接见了他。二人相谈甚欢,整个过程轻松幽默。梅尔发现,总统对自己的很多观点都很赞同。

随后,梅尔还参加过几次别的会议,有些是和美国总统顾问一同参加的“智囊团”会议——肯尼迪政府在商讨航空领域的问题时,通常就会邀请梅尔前来参加。一来二去,梅尔在白宫越来越轻松自在,不像第一次来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来到了这里。慢慢地,他和约翰·肯尼迪变得像两个相处融洽的朋友一样。凡是能为他提供专业帮助的人,肯尼迪都愿意结交。

就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约一年后,美国总统曾经试探梅尔的口风,问他是否愿意担任联邦航空署的署长(当时还是航空署,后来改为航空管理局)。肯尼迪第二届任职(大家都认为是必然的)期间,时任航空管理局局长的哈拉比将会另谋高就。总统问梅尔,愿不愿意把他之前在基层呼吁的那些措施自上而下付诸实践。梅尔回答说当然非常乐意。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果受到正式聘用,他一定会接受这份工作。

这件事梅尔本人并未透露风声,但有人从某些高官口中得知了此事,慢慢地传开了。梅尔成了“白宫中人”。他之前本就小有名气,这下更是声名显赫。航空港管理委员会再次选他担任会长。他麾下的航空港委员投票为他大幅加薪。他还不到40岁,就已经获得了航空管理界“圣骑士罗兰”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