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第2/5页)
第二,乌根-诺亚·诺亚假说,在广为人们阅读的《意大利存在吗?》(大爆炸后的1712年,巴伦支市出版)中有详尽的阐述。根据对全面冲突爆发之前的高层政治会议的报告的仔细研究,作者得出一个结论,“意大利”根本不存在。虽然这个假说巧妙地解决了秘密图书馆的问题(或者说,它们根本不存在),但是,一系列出自英语和德语的、有关“意大利”人民的文化的报道似乎与之大相径庭。另外,乌根-诺亚·诺亚提醒我们,出自法语的文件完全忽略这个课题,由此而来他的大胆假说获得一些支持。
第三,伊科斯普特·阿多尼斯教授的假说(参看《意大利亚》,数学年第120年,天鹰座阿尔法星出版社,第二十二部分)。这无疑是所有假设中最出色、也是最缺乏根据的一种。它认为大爆炸发生时,意大利国家图书馆,由于某种不确切的原因,被搞得一塌糊涂;而当时的意大利学者,完全没有考虑到为子孙后代建造图书馆,只是一味地对当时的图书馆感到忧心忡忡,因此,为了防止收藏书籍的大楼坍塌,他们大张旗鼓,花费了巨大的努力。这一假说暴露出非地球人现代观察家的幼稚可笑,这种人对于我们星球的一切,总是仓促编造出一套传说,他们习惯于把地球人当作无所事事的快乐人,整天大嚼海豹馅饼,拨弄驯鹿角做的竖琴。事实恰恰相反,在大爆炸之前,古代地球人的文明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因此,这种玩忽职守的罪过看上去匪夷所思,另外,考察赤道另一边的国家时发现他们有颇为先进的书籍保存技术,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绕了一大圈,现在言归正传。大爆炸之前的意大利文化始终为深深的谜团所笼罩,尽管对于最初几个世纪,其他国家的秘密图书馆提供了足够的文献证明。的确,在认真仔细的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也同样令人困惑的、非常容易受损的文件。在此,我用科萨巴挖掘出来的一个小纸片作为引证。上面的文字,他很正确地认为,恰好说明了意大利人喜欢精辟的短诗。我全文引用如下:“在吾生命旅途之中点。”科萨巴还发现了一卷书的封套,显然是有关园艺的论文,叫作《玫瑰的名字》,是某个叫阿科或伊柯(斯特格表示,残片的上半部不幸已被撕掉,因此名字不详)的人写的。我们一定还记得,在那个时候,意大利的科学在遗传学方面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这种知识被用在了种族优生学方面,我们之所以这样推断,是因为一个装满种族改良药物的箱盖上只刻着“白的更白”这样的文字,旁边还有AJAX这几个字母(指雅利安民族的第一个勇士)。
尽管有这些极具价值的文件,但是,还没有人能够对那个民族的精神层面形成一个准确的概念,这个层面,尊敬的各位同人,恕我大胆假设,只有通过诗的语言才能完全表达,因为诗综合了对世界的想象和现实,唯有通过诗,人们才能看清其历史地位。
如果说我放肆地让自己做如此冗长,但希望不是全然无用的开场白,那是因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希望向诸位报告,我和我深有造诣的同事、熊岛皇家文学学院的巴卡·B.B.巴卡A.S.P.Z.,在意大利半岛的一个禁区内三千米深处获得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发现。我们的收藏物碰巧被封在一股岩浆里面,又仿佛是天意,在大爆炸骇人的巨变中掉入了地球的深处。这本小书并不起眼,大小也没什么特别,虽然破旧而残缺不全,许多部分遗失,几乎无法阅读,然而却充满了令人震惊的信息。书名页上这么写道:《今古流行金曲》。考虑到发现此物的地址,我们且称其为《庞贝季刊》(Quaternulus Pompeianus)。我们都知道,尊敬的各位同人,“曲”这个词相当于意大利语的“canzone”或“canzona”,正如《大英百科全书》所证实的,这是一个古体词,表示古代14世纪的某种诗体结构;我们假定“流行”(hit)这个词,像(在别处发现的)“拍子”(beat)这个词一样,一定跟节奏有关,这是音乐和数学及遗传学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对许多人来说,节奏还承担着一种哲学意义,用来表示艺术结构的特质(参照:在巴黎国立秘密图书馆发现的由M.盖卡所著的《论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