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文艺女青年(第14/25页)

一来二去地这么一折腾,两个人也只好一起上路了,她不送他也是无处可去,他不相信她也是无人可相信。他们一起去一个名字长得仿佛是在世界尽头的某个地方。据说那里是约书亚的家,有父亲还有兄长。两个互相厌恶的人最终坐在了一起,大巴在潮湿炎热的夏夜中穿行,无人期待黎明的到来。

每一个朵拉都曾有过自己怒放的青春,尽管她现在可能只是个抱着酒瓶把自己灌得烂醉如泥的女人。她清晨醒过来,讲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希望的人那已经死去了的灵魂。她早已习惯于不给自己留一点念想,彻底扼杀掉这叫做希望的东西,甚至是替别人写的信、也从来不曾真正地寄出过,她不肯为那些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浪费一分钱。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它的人。(贝克特:《等待戈多》)即便是在遥远如巴西那样一个终日阳光灿烂的国度,人和人的希望与失望依然是如此相似。一个孩子,自然还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去相信和去追求的勇气,但是像朵拉这样的一个女人,随着我们一路跟随着她走下来,对她慢慢地了解之后,就再也无法简单去埋怨她的冷漠无情。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到她的过去,她只讲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其余的也不再提起,她是否曾经被男人抛弃?是否爱过心碎过?我们都不得而知。当然,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她也只能讲讲这个。但是我们知道,在我们认识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是个死了的人。为了生存,她骗人,偷东西,卖孩子……一切对她来说,即便是丧尽天良的事都做得那么自然而然,腐烂深入到她的心灵,扎根、发芽,吞噬着她的良知,绝望和痛苦从不挂在一个久已不知幸福和希望为何物的人嘴边。只有一次例外,她遇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男人,就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那架势简直就像是苍蝇见了血一样,谈不上什么爱情,只是一个行将溺死的人,突然看到了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她站在加油站洗手间的镜子前,顾不上自己年老色衰的脸面,第一次擦上了口红,厕所里斑驳的油漆墙面和肮脏的镜子里她那满脸的沧桑,让人看着心酸。外面的阳光依然灿烂,她那副溺水者张牙舞爪的劲头却真是吓坏了男人。他逃得飞快,在日后的日子里,这男人也许会和人说起他曾如何及时醒悟、逃过这一劫,没有被一个已经僵死了的老女人拖下水的故事。幸亏他有卡车。

关于人类希望的故事,无非如此了吧。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反反复复地挣扎,也许是每个人这一生都躲不开的一个历程。这让我想起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那个曾经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信念的少年。他几乎就是朵拉的前身,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只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相信了。但是他的希望,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绝望碾过,当小四最终掏出刀刺入小明的身体的时候,他是恨她为什么这样早早地就放弃。在他看来,与其让小明这样地活下去,还不如一个死人。然而,无数个小明和小四还是会活下来的,他们有的人,注定会成为里约热内卢车站里的朵拉。约书亚并不代表着一个真正人生历程的起点,他幼小的心灵还不足以感受得到这人世间的痛苦和迷惑,小四才是这个起点,而朵拉则是他的未来,一个活死人。在这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大概就是那些我们听过无数次的故事。

约书亚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在一片簇新的民居中,一幢刷着漂亮的蓝色油漆的房子鲜艳得仿佛是一个童话。他的父亲是爱着他的妈妈的,他的哥哥们是忠厚老实的木匠而不是酒鬼,这是朵拉所没有想到的。她以为终点就是终点,却发现原来她的旅程并没有结束。这不是她第一次重新唤起对人生的希望,但却是最令她彻悟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