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35/45页)

这一天,钱德洪与王汝中都有所省悟。

【二九五】

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未年以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每临别,先生常叹曰:“君等虽别,不出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诸生每听讲出门,未尝不跳跃称快。尝闻之同门先辈曰:“南都以前,朋友从游者虽众,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虽讲学日久,孚信渐博,要亦先生之学日进,感召之机申变无方,亦自有不同也。

【译文】

先生刚回绍兴时,前来拜访的朋友还寥寥无几,后来四面八方前来拜访的人越来越多。嘉靖二年(1523年)以后,围绕先生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天妃、光相两寺,每间屋里时常有几十人一起吃饭,晚上没有躺卧的地方,就轮流睡觉,歌声通宵达旦。南镇、禹穴、阳明洞等山中远近的寺庙,凡是移步便能到的,都有同道们居住的地方。先生每次讲学,前后左右四周围着听的人,常常不下数百人。迎来送往,一个月当中没有间断的时日。甚至有人听讲了一年多,先生还不能完全记住他们的名字。每次分别时,先生常感慨说:“你们虽然离开了,但还在天地之间,只要我们志向相同,我不记得你们的形貌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们每次听完先生讲学,出门时无不欢呼雀跃。我曾听同门师兄说:“以前在南京讲学,向先生求教的朋友虽然多,但远不如在绍兴那么隆盛。”这固然是先生讲学时日久了,获得的信任越来越多,但关键还是先生的学说日益精进,感召学生的时机和方法巧妙无比,效果自然也会不同。

【二九六】

以后黄以方录[466]。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467]。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译文】

此后内容是黄以方所录。

黄以方问:“孔子说‘博学于文’,是要人在遇到的事情上学习存养天理,然而孔子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两个说法似乎并不一致。”

先生说:“《诗》《书》等《六经》都是天理的显现,文字都包含在其中。考察《诗》《书》等《六经》,都是用来学习存养天理的,并不是说显现在事情的上才叫文。‘余力学文’也只是‘博学于文’之中的事。”

有人向先生请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

先生说:“孔子说这两句话也是有特定的目的,实际上思考就是学习,学习有疑问便需要思考。‘思而不学’的人也有,这类人只凭空思考,想要思考出个道理来,却全然不在自己的身体与心体上切实用功,学习存养天理。将思考与学习分作两件事,所以才会有‘罔’和‘殆’的毛病。其实思就是思其所学,原本并不存在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