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三)(第6/10页)
指明决定性的据点,在敌人尚未准备好拦截之前,把握时机向该点挺进,这是拿破仑的一贯风格。当他扬帆起航时,英国在地中海只有3艘战列舰,之所以兵力匮乏,是因为法国联合了西班牙。舰队数量居于劣势,英国舰队只好前往大西洋集结。正如基钦纳爵士所说的,英国海军确定了在大西洋的控制后,又返回地中海。如果奥地利在对英作战时与德国联合,又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我之所以这样说,是人们认为蒸汽机、无线电和所有现代发明之后,已往的基本特征就不会重现。关于这点,我只承认细节不会重现。1793—1795年,西班牙与英国结盟,1796—1800年,西班牙与英国反目。现在,奥地利并非英国最为担心的敌人,但奥地利关切的是英国撤离地中海,因为它渴望在那里谋得一席之地。奥地利和德国没有抱着共同目的,却有着共同利益,它们将会在世界策略中紧密配合。
地理位置使埃及一直拥有独特的战略价值。它位于水路和陆路的交叉点,经地中海可达欧洲,经红海可达印度洋,它的位置如同我前文所说的瓦尔泰利纳要隘。一个西欧国家想要控制东方,就必须控制埃及。西欧国家想要直接进攻印度,需要在埃及攻占一个中间目标,在那里立稳脚跟后再继续向印度推进。恰似查理大公从波希米亚出发,首先巩固多瑙河流域,然后再向莱茵河挺进。法国想要进攻印度,首先必须夺取埃及,然后再向东推进。埃及与法国之间的中间目标就是马耳他。哪怕拿破仑需要急速行军,为了马耳他,他还是在中途停了下来。拿破仑的远征无法掩盖法国进攻大不列颠的事实,而英国不确定法国的远征目标,又因据点众多需要分兵掩护,致使法国成功地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住了最重要的两个据点——埃及和马耳他。
圣文森特勋爵和纳尔逊以及海军军部都在信函中表明,他们都不清楚法国的远征目的地。他们认为最可能的目标是那不勒斯或西西里。纳尔逊在一封信中写道;“马耳他是通往西西里的直接道路。”这也说明他把马耳他当作中间基地。
当法国夺取了马耳他和埃及后,攻取印度进行得很顺利。从此以后,法国的冒险开始遇到困难。本来只要肃清敌人,法国人就可以继续前进,达到目标,但是英国并未遭到致命损伤,它积聚力量反击,于是法国被迫转入防御。想要进一步推进,必须巩固这两个据点,并建立起与本土的交通联系。对于陆上战线,拿破仑一向精于谋划,到了条件不同的海上,他失败了。一个法国作家说,拿破仑从未“领悟到海上的困难”。陆军已经进入敌境,并攻取了第一个目标,自身的交通却陷入危险。拿破仑无法运送部队补充和增援远征的部队,因为英国海军控制了海洋这个中间区域。在埃及和马耳他,法军从进攻转为防御,这两处的部队变成了守备部队。两地同本土的交通线已经被切断,除了牵制敌人,已没有任何作用。尼罗河之战已经预示了战争的结局,从英法两支海军各自条件来看,结局已经注定,然而拿破仑未能领悟到。这场战役是基钦纳爵士那段言论的最好例证。短时间的劣势,使英国海军被迫撤离地中海,当英国海军重获优势后,法国就已经无法战胜它了。
拿破仑远征埃及与1796年他在意大利所获得胜利的相似之处发人深省。1796年,拿破仑从热那亚的海岸迅速推进120英里到达阿迪杰河,控制了桥头堡维罗纳。阿迪杰河同其桥头堡维罗纳构成了一个战略中心,位于热那亚海岸和法军最终目的地维也纳之间。该位置却受到曼图亚要塞的限制,曼图亚要塞位于阿迪杰河以西,被庞大的奥军守备部队所占有。只要曼图亚不在手中,拿破仑就无法全面占领阿迪杰地区。他必须停下来,就像在马耳他一样。曼图亚从翼侧威胁着他向奥地利进军的路线,恰如马耳他从翼侧威胁着进军埃及的路线一样。拿破仑在这里滞留长达八个月,比在海上幸运的是,他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正如同大不列颠后期在地中海拥有的强大海军一样。法军机动兵力保持了交通线的顺畅。攻克曼图亚后,拿破仑继续向前推进,如同从马耳他继续进军一样。拿破仑将自己的胜利部分归因于奥地利的迟疑。拿破仑曾说:“如果奥地利人不是求和而是等待机会后撤,他们就有可能拖垮我的部队。”而英国对待埃及的态度则尤为坚决,所以在埃及和马耳他,拿破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