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2)(第5/5页)
秦王朝的这套精心策划的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建立起来后,秦始皇使用起来特别得心应手,以至后来一直被历代王朝所效仿。特别是汉代,由于皇帝的出身局限性和朝代的连接紧密性等特点,几乎是完全照搬了秦朝制定的三公九卿制度,为秦始皇创造的这套行政体系起到了发扬光大的作用。
或许古代的皇帝们都患有强迫症,每日都疑神疑鬼担心大臣造反作乱,秦王嬴政则更是强迫症患者的杰出代表。为了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同时还得保证让政府部门高效运作,他对如何集权又对如何分权,颇下了一番苦心。虽然是始皇帝,但许多做法都是相当的老练,比如对相权、兵权以及司法权的处理,等等。
作为三公之一的丞相,战国时又称相国,管得相当的宽,权力那可是大了去了,大小事情都得经过他的签字才行,又有“百官之首”之称,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丞相作为皇帝的得力助手成了构成了每一届领导班子的核心。
战国时设了丞相这一官职的秦国,对丞相的权力进行了无限制的扩大,其中秦国最著名的丞相非吕不韦莫属了。想当年,吕不韦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在他做丞相的过程中,皇帝都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丞相处理政务,这样,相权就很有可能和君发生冲突,有时丞相一不小心就会削弱到君权。这种关系处理起来相当的复杂。
始皇帝很早就从吕不韦那儿意识到了丞相权力过大、管得太宽这一特点。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秦社会关系学专家们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设左、右二相,这样好处就有了:领导核心小组扩大了,内部矛盾由两者矛盾转化为了三角矛盾关系,这样左、右丞相最终都不能独断专权,只会相互之间相互牵制。
理论终究是理论,没经过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实验过的理论终究是达不到应有的高度的。设置左右二相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相权,但尚不能解决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虽然三角形是具有稳固性的,但三角关系却是很不稳定的。秦社会关系学专家第一次的试验以失败而告终。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真、透彻、客观地总结了历史经验,他决定进一步缩小相权。首先,他对三公各自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武事由太尉掌管,同时设置御史大夫,专管监察,同时参与处理朝政,对丞相也进行了牵制。这样一来,丞相就彻彻底底的成了文官之长,而其他的特权则一律取消。
在削弱相权的政策中,有一个大家很不容易看到的盲点,那就是博士对相权的削弱。博士这一官职专门授予那些通晓古今、博览群书的人,由于这些人经常活动在始皇的左右,他们在皇帝身边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如果和博士产生了分歧,那真是非常严重,他们这种软实力对其他官职的威胁也是相当的严重。
熟悉秦朝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是个相当迷信的人,甚至曾一度想炼长生不老丹。因此,他对号称“通古今”的博士也就相当信赖。秦始皇二十六年刚刚统一六国组建秦帝国,他下令朝臣议帝号时,就规定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与博士商量后才向他那儿汇报。这样一来博士虽没有实权,但却能够影响到国家部分决策。
为了显示对读书人的尊重,秦国在焚书坑儒时,专门下了一个赦令,博士是唯一有权读禁书的人。因此,表面上只是文官的博士依靠这种软实力,在事实上构成了对相权的一种削弱。有说法云: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名相”吕不韦的出现,导致了皇帝在各个方面都对丞相存有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