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不露声色的棋手才最可怕(第2/6页)

许敬宗不管这些,他要完成他的使命。许敬宗在审判过程中与高宗皇帝有过两次谈话,经过谈话之后,长孙无忌谋反案才算真正成立。

可是高宗皇帝自始至终没有亲自提审长孙无忌,也不过问长孙无忌为什么要谋反,任由许敬宗诬陷栽赃。

许敬宗做了几个比喻:第一,将长孙无忌与房遗爱相比。这个比喻原来是皇帝提出来的,他说,皇室不幸,亲戚之中屡屡出现谋反事件,既有房遗爱的谋反事件,又有无忌的谋反事件。高宗皇帝说这样的话,已经意味着他同意了许敬宗的论点——长孙无忌的谋反事件是存在的。

但高宗皇帝又激动地表示,甚至流下眼泪,他说,长孙无忌是他舅舅,舅舅谋反,使他无颜面对天下父老。

许敬宗进行了暗驳。他说:“房遗爱与自己的媳妇谋反,岂得成事?”也就是说,长孙无忌谋反,成功的可能性是大的。

趁着高宗皇帝泪流满面的机会,许敬宗又提出第二个比喻,将长孙无忌与当年的宇文化及相提并论。他说:“陛下不见隋室乎?宇文化及的父亲是隋朝的宰相,宇文化及掌控禁军,隋炀帝用之不疑,结果灭大隋之人就是他。”然后话锋一转,又说,“隋朝之难将要重演,皇帝将被杀死。而要杀死皇帝之人,就是长孙无忌。”

这是第一天的谈话,皇帝并没有给出明确指示,而是指示“更诏审核”。皇帝之所以迟疑,是因为他考虑到他与长孙无忌之间的甥舅关系。

第二天,许敬宗又来向他汇报,说长孙无忌谋逆案,证据确凿。可高宗李治还是表示,决不杀吾舅。

于是许又做出第三个比喻,将长孙无忌与薄昭相比。薄昭,汉文帝的舅舅,因为杀人遭到连坐,文帝让百官到他面前哭,逼其自杀。许敬宗说:“长孙无忌就是薄昭这样的人,如果他比薄昭还要罪恶,那么皇上就会很危险了。今天,长孙无忌忘记了先帝对他的大恩大德,也舍弃了陛下您对他的浓浓亲情,却与小人勾结谋反,按律该灭五族啊。”

许敬宗的这几个比喻深深地震撼了李治,他终于做出决定,查办长孙无忌。唐高宗再度下诏,命李、许敬宗等五人重新审理长孙无忌谋反案。这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政治任务,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和方式。它的最终结果只能有一个,将国舅长孙无忌打成不折不扣的叛国分子。

这句话等于皇帝完全认可了长孙无忌的谋反,但同时他还要做一番仁慈的表演。当年处理高阳公主谋反案中,高宗也说过类似的话:“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免其死,可乎?”当年,长孙无忌没有答应高宗的请求;现在,许敬宗同样劝他大义灭亲。

许敬宗感叹地说,“仁慈只能用在仁慈者的身上,对长孙无忌这样凶恶的叛党,绝不能有一点仁慈之心。碰到这种大逆不道的事,要泾渭分明,大义灭亲。长孙无忌忘记两朝恩典,竟敢谋反,事到如今,陛下还犹豫什么?安危之际,间不容发,无忌乃是今日的奸雄,所谓王莽、司马懿者流,陛下若是一味拖延不决,为臣实在担心变生肘腋,到那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话说到这一步,高宗皇帝觉得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案情现在看起来脉络清晰,处罚理由充分,足可以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于是下令削去长孙无忌的太尉头衔和封地,给了他一个扬州都督的头衔,把他押解到黔州安置,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彭水县,当时是很偏僻的地方。

不过,唐高宗发话,长孙无忌毕竟是自己的亲舅舅,不忍心看着他受苦,因此仍按一品大臣的待遇供给饮食。

许敬宗一直把长孙无忌押送到离京城几十里路的地步,才收住了脚。他千叮咛万嘱咐,让押送的官员务必小心,务必把长孙无忌押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