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不露声色的棋手才最可怕(第4/6页)
说他不是贤臣,那他是李治时期的非贤臣。李治当皇帝时,他位高权重,干涉朝政,架空皇帝,结党大臣,排除异己,牟取私利。这样的臣子,怎能是贤臣?怎能被皇帝所容?因此,他必死无疑。他的死,既是外戚专权的结果,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长孙无忌死后,他的亲属也受到了牵连。长孙无忌的从弟渝州刺史长孙知仁、族弟长孙恩、儿子驸马都尉长孙冲、族子驸马都尉长孙诠、长孙祥,一律流放……其中儿子长孙冲和堂弟长孙诠先被除名,后被杖杀。二人的妻子分别是长乐公主和新城公主,她们都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亲女儿。其中长乐公主被贬放到岭南,新城公主被贬放到西州(今四川越西县)。
长孙诠被杀时,他的外甥赵持满担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刺史,他文韬武略,勇武过人。许敬宗担心他起兵造反,竟然诬陷他是长孙无忌的同谋,就将他处斩并暴尸于城外。
李治能当上皇帝,全靠长孙无忌从中周旋。对于这位亲舅舅,把自己推向权力巅峰的第一位功臣,高宗皇帝怎会痛下杀手?
一向处事并不果决的高宗李治在立武氏为后的问题上却相当果决。与其说是长孙无忌得罪了武氏,不如说是他的不近人情深深伤害了唐高宗的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唐高宗不愿再处处掣肘于长孙无忌。当皇帝时间越久,那种朝纲独断的念头越像火一样烧烤着唐高宗李治的心。权力的世界,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分享,只有独自享有。
除掉长孙无忌,成为唐高宗揽权路上必须完成的使命。估计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虽然逼死了长孙无忌这股旧势力,但是以武后为首的新政治势力将会来得更高、更快、更强。
既然人都死了,案子自然没有重审的必要——除了畏罪自杀,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袁公瑜这次出京,还担负着另一项使命,就是用同样的手段干掉韩瑗。
还没等他亲自动手,有人来报韩瑗已经含冤而死。死了也要开棺验尸。袁公瑜相当敬业,他在没有任何防腐措施的情况下,打开韩瑗的棺材,验明正身。他这才放心地返回京城。
韩瑗和长孙无忌两家都被流配岭南,成为奴隶。永徽夺宫,并不只是简单的宫廷政变,它的发生是唐朝的划时代革命。它彻底结束了唐太宗时代。
武则天摇撼了王皇后的地位,又和李一起相继摇撼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的顾命大臣地位,取得夺宫的胜利。同时,武则天又以《姓氏录》的门阀体系取代了《氏族志》的门阀体系,以一种包含较多杂色的流内官员结构,代替了排斥杂色的流内结构,从而发动了对长孙无忌的毁灭性打击。
时为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秋,正西风渭水,落叶长安,好一派凄凉。长孙无忌在袁公瑜的不断催促下,在黔州的寓所悬梁身死。临死之前,长孙无忌手持一杯“皇赐”的御酒,不觉老泪纵横……
2
这场惊天动地逼杀五位宰相的大案,就这样干净利落地了结了。我们来盘点一下曾经红极一时的永徽年间的七位宰相的最后结局:
头号人物: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畏罪自杀。
二号人物: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虽然还活着,但锋芒不再,已过时。
三号人物: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被贬出京,得以终老。
四号人物:尚书省长官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被贬爱州,死于任上。
五号人物: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来济,被贬为庭州刺史,突厥入寇,战死沙场。
六号人物: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崔敦礼,平平淡淡地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