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 北上无变数(第2/5页)
就拿杜伏威来说吧,这个世界的杜伏威已经是四十岁的老头了,但是在真实历史上,此时应该是十九岁,真正的少年英雄,远在李世民之上。
李世民毕竟靠着世家之力,而他区区一个贱民,白手起家,自十六岁就在大业九年九年起兵,大业十年就称将军,击败隋将宋颢,合并苗海潮、赵破阵等部起义军,势力就达到五万以上,这时才十七岁。
大业十一年,杜伏威才十八岁,占领历阳郡,兵力已经膨胀到十万,这时,只要他小心翼翼,夺下江都郡,统一南方不过是三年内的事情,那时,隋炀帝根本来不及去江都,只能留在洛阳。
一旦形成这样的格局,李渊,甚至瓦岗军都无法顺利崛起,必须和隋军决死战才能统一北方,而杜伏威大可从容统一南方,坐看北方大乱,一旦时机成熟,几方消耗的差不多了,就可北上统一天下,说不定这时连二十四岁都不到——这才是千古一帝,十六岁白手起家,二十四岁统一天下,就凭这个过程,历史上必称其武略第一帝。
可是事实呢?
大业十一年,杜伏威才十八岁,也许是太过年轻了,也许是大意了,当另外一支起义军李子通部亦转战淮南与杜伏威汇合,杜伏威就不进行严格防范而笑纳了。
结果,李子通企图吞并杜伏威部,对杜部进行突然袭击,杜伏威受重伤。隋军乘机攻击,杜部惨败。杜伏威幸得部下西门君议之妻王氏,骁勇有力,背负杜伏威突围。其亲信王雄诞率壮士10余人断后,死战得脱,虽然突围后,杜伏威集结余部,以六合县为据点,重整旗鼓,但是这时,已经打回原形,隋炀帝也移二十万军到江都,因此以后几年战斗,虽有胜利,对大局来说,也无济于事,只是为人作嫁衣,牵制了此时最大的一股隋军而已,最后虽然被李阀招安,封为吴王,但是就在唐武德七年二月,就被毒杀。
可以说,就这次错误,就断送了一代千古帝王的基业,也断送了杜伏威的性命,一旦失败,还想翻身?难比登天,在大业十二年后,就算李世民换位于杜伏威,也难以成事了。
一旦想到这个,张宣凝就心中警惕无比。
所以,虽然五月,陈长林就臣服于他,并且率领二千子弟前来助战,但是张宣凝还是耐心的等到了他的族人前来,并且一一在内地郡县,尽量远离沿海,安排田地,这看起来是优待,又何尝不是控制其家人呢?
再将水师打散了重编,把陈家子弟分开,种种手段,就在于避免这种“突变”发生。
因此花费了二个月时间,才突然之间率一千军,前后分成三只船队,伪装成商船,相互呼应,混来这时上百万人的来往潮流中,前去长安,时机抓的可所谓狠辣无比,这时,混在浩荡的无数船队中,谁能检查出呢?
见得张宣凝不说话,陈长林冷哼的说着:“圣上上个月就下旨,要移去江都宫,以越王侗、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总留后事,结果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上表,说不宜巡幸。圣上就大怒,把他杀了,本月,圣上车驾到了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又以盗贼日盛,谏上请还西京,结果又被他杀了,连上谏言事都杀人,圣上怕是已经疯了吧?”
“圣上怕失了南方,如是圣上此时不去江都,那李子通和杜伏威部,只怕今年就可以声势复震,说不定就可以取下江都,一旦取下江都,以江都郡财富人口之多,又是南北交通核心,谁占了此地,立刻就有卷席南方之势了。”张宣凝感慨的说着,见得陈长林似有不服之意,又说:“当然,其实圣上坐镇洛阳更好,一城掌南北,江都,如是能够派张须陀为大将,也足以平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