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个人的小问题,人类的大问题(第3/8页)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9(NASA)开始执行金星和火星的航天任务,旨在绘制出这两个星球的地图。此时,萨根去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确保这些航天任务能教育大众,让大众了解相关信息。他认为这些航天任务必须配备摄影机,然而绝大多数科学家则认为那是无关紧要的。他们想,一个摄影机能为科学研究做出什么贡献呢?萨根的建议在刚开始时被拒绝了。不过,配备摄影机很快就成了航天飞行任务的基本标准,这让大众能够及时了解到那些外星球的概貌。

萨根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美国电视频道“公共广播公司”(PBS)拍摄了13集由萨根编剧的电视系列片《宇宙》(Cosmos)。这让他的梦想成真了——借助最适合此目的的媒介电视,把科学话题带进千家万户。萨根成为该系列片的主持人,这也成为了其科学界的同事们的最佳借口——他们认为,与其说萨根是一位科学家,倒不如说是一位电视明星。他们总是把萨根看作是科学边缘的人物。他们认为,科学家应该待在实验室和象牙塔里埋头做研究,而不是以任何形式出现在任何电视节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科学没有必要让大众了解。

1986年,萨根完成了《接触》一书。该书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传性质的,讲述了一位科学家探索外星生命的故事。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萨根就意识到了他的生命可能不会延续太长。他患了重病,只有进行骨髓移植才有治愈的可能性。这让他感到了紧迫感,也为他的著作套上了更加宗教化的框架。宗教是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科学是人类理性的一面,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对立无处不在。从萨根的作品《魔鬼出没的世界》(The Demon Haunted World)再到他临死拍摄的电影《接触》,这一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售卖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因为其主题远没有好莱坞式的科幻小说那样受欢迎。该电影极力想让大众相信搜寻外星智慧生命的重要性。不过,整部电影只有一位单身女性是主角,她后来还没有子嗣,而且还是一位无神论者。这三个要素都不是美国的流行元素,因此必须极力说服好莱坞相信,该影片有可能票房大卖。11年之后,也就是在1997年7月11日,电影《接触》在美国各大院线上映。八月份,我在奥兰多观看了该影片。在电影上映之前7个月,萨根因肺部感染在西雅图(Seattle)与世长辞。他自己实现了互联维度之旅,但却不像《接触》中的那位大科学家,他再也回不到地球为我们讲述他的所见所闻了。

3.瓶中信息

萨根进行了三次尝试,企图告知宇宙中的其他生命我们人类的存在。1972年和1973年,“美国先驱者号太空船”(Pioneer Spacecraft)装备了萨根所设计的平板,平板上详细绘制了一幅氢原子图画,还有一幅太阳位于中心的脉冲星图画,脉冲星图画显示出14个脉冲星的相对距离以及它们存在时期的二进制代码,还有一幅画着一个裸体男人和女人站在真实比例大小的“先驱者号太空船”前面的画以及一幅太阳系的绘图。后来,萨根在1974年同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一道,创造了所谓的“阿雷西博信息”10(Arecibo Message)。一条信息被发射到太空,旨在进入球状星团“M13”。该条信息由1679位二进制数字构成,一旦聚集起来就会形成我们这个小蓝色星球的图像。该信息融入了数字一到十,在DNA中发现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即DNA分子式,一种DNA螺旋结构,还有更多关于地球上生命的信息。1977年,萨根创造了“航行者珍贵记录”(Voyager Golden Records),这包括地球生命的116种形象以及找到我们的方法,以防外星智慧生命将来某天会偶然发现这个小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