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刷色张”(第2/4页)

搞同学聚会我是有感而发的。我是在北京59中上的中学,59中在广渠门佘家管。这地名怎么叫佘家管呢?那时明代反清将军袁崇焕的坟墓就在这个学校,袁将军被陷害以后,他的手下有一个姓佘的,祖祖辈辈一直看管着这个墓,所以叫佘家管。

当时我们班是该校第一届的第一个班,学生们的年龄也是最小的。这些学生天真无邪,毕业后各奔东西,可一直有一部分同学经常会聚会,可以说从1958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我以前也和他们聚会,因为忙蒸发过好多年,后来同学们又联系到我了。老同学见面,倍感情深。我们班也有一个同学和我住得不远,同学们想让我把那位同学也叫来。没承想这位同学不愿意来,道理是,你们当官的当官,有钱的有钱,有名的有名,自己什么都不是,还是不去的好。这件事让我很悲怆,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原来亲密无间的同学,现在两极分化。于是我觉得这个社会现实值得写,要把同学之间的恩怨写出来,通过一个同学聚会,把同学们的悲欢离合写尽。这个戏播出后影响很好。其中主要人物的母亲,由战友文工团老演员顾大春来演。顾大春在话剧《槐树庄》里是B角。A角是胡朋。后来因为胡朋年纪大了,一直由顾老师来演郭大娘。顾老师和胡朋关系密切。顾老师演我的一个戏,胡朋老师和她的老伴胡可(也是话剧《槐树庄》的编剧),也因此关心这个戏。据说,胡可老师说:“现在还有人这么写戏,很可贵。”有一次在陈耕老师的追悼会上(陈耕老师是战友文工团老团长,长征组歌作曲之一),我见到了胡可老师,胡可老师鼓励我,他说:“这个戏写得很好,以后就是要这么写戏!”

我和张亚平合作,有了创意,策划了一个走向,设定好人物并建立了人物关系后,我让张亚平来写分集梗概。张亚平很快写了16集的梗概,故事还没写完,他想让一位朋友给看看,没想到让那位朋友给否了。那位朋友说:“张亚平,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差。”意思是根本不成。张亚平听罢非常沮丧,情绪也非常低落。后来梗概到了我手里,我看完觉得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还不是太差,问题是有,这是第一稿,完全可以改。我首先肯定这个了故事,然后把没写完的梗概拿过来,重新整理,搞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20集故事梗概,得到了投资方的认同,张亚平无限感慨。

真正写剧本的时候,张亚平老不写,我那时正犯前列腺炎,难受得很。虽然脾气好,但也冲他发了脾气:“张亚平你倒是写呀,我这么难受你不知道吗?”张亚平见我发脾气,有些不好意思,道出了真相:“老师,我不会写,到底是怎么写呀?”他没有写过电视剧,不知道怎么下笔,这真是个大问题。我意识到这一点,忙说:“别怕,你看,你老婆给你买了一个茶杯,这个茶杯非常好看,一不小心被你摔了,你老婆心疼不心疼?”

张:心疼。

廉:她唠叨不唠叨。

张:唠叨。

廉:唠叨什么?

张:肯定说我不尊重她的劳动,说我粗心,说我大头。

廉:好了。这些语言都能用。可是,你以为她唠叨一次就完了吗?

张:不是,想起来还得唠叨。

廉:好了,这就是电视剧。

张亚平这人非常聪明,眼前一亮说:“老师,我明白了。”但是,他又说自己不会我的语言,没有我那么幽默。我说好办,你会说北京话不会?他说会,我说这就好办了,你就按照老北京家长里短这么对话,不要追求幽默,要追求生动。张亚平开窍了,从那天起,趴在桌子上开始跟我一起战斗。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剧本终于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