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团圆》到《性政治》(第3/4页)
除了男女之间的博弈,《小团圆》中对女性群体之间互相鄙视和倾轧的入木三分的描写,也是这本书会导致读者不愉快的原因之一。这种女性之间的敌意也同样是微妙的,也是很多女人熟悉的。我一边读一边想到我的女朋友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我们是看《欲望都市》《老友记》走过来的一代女性。虽然现在的社会舆论,各种文艺作品中那种“微妙的蔑视”还在反复被宣扬,但是社会毕竟在进步,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很多文艺作品、社会舆论对女性形象都进行了正面的肯定,对女性友谊大加鼓励,这种宣传的力量也同样是强大的,它使得更多女性开始相信女性友谊,意识到女人之间的友谊对自己的重要性。而女人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提升,也使得女性结盟和互相帮助成为一种可能。我的女朋友们,她们的存在常常给我力量,大家互相帮助,鼓励,做伴,扶持。但是在张爱玲生活的那个时代,女人之间的关系,像《性政治》里描述的那样,自我厌弃和互相厌弃是一种常态。即便是张爱玲,对自己的母亲和姑姑也是如此,张爱玲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画了一幅群像,这些性格各异,出身、命运大不同的女性之间的空气里,总是隐隐地弥漫着互相厌弃的敌意,所有未婚的女性都是敌人,所有已婚女性是另外一种敌人。母亲和姑姑本来都是和自己一样追求独立的女性,按理应该是彼此珍惜,但是她们之间却有着微妙的对立。许子东说,大家都知道男作家笔下的弑父情结,可中国还没有哪个女作家可以这样描写母女关系,他明白张爱玲为什么会那样对待她的母亲,却对她的父亲如此宽容。许子东老师有所不知,人心中怨恨的对象,往往并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人士,而是和自己相近的同类,即便张爱玲的父亲对她再不好,在一个父权社会的大家族里长大,父亲的地位和权威也是被社会封册过的,张爱玲也不能免俗,虽然她叛逆出逃,但骨子里也还是将父亲当做心中的权威。但母亲则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是“平等”的,母女俩也很相像,所以她对母亲的怨恨要远远大于父亲。其实这种事情并不少见,母女关系和父子关系是一样千姿百态的,这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关系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因素在里面。这种母女关系其实一直存在,但正如许子东所说,只有张爱玲把它写出来了,这更简单了,因为女作家通常不希望把这些隐私暴露于公众面前,她们是作家,但也是女人,有身为女人都有的思想包袱,这样的母女关系写出来,恐怕会担上“冷漠刻薄,心胸狭隘”的恶名,她们还要嫁人的,这样实在不符合女性温婉、善良、宽容、隐忍的形象的。所以说张爱玲作为作家的纯粹和勇气,可以说是没有几个人可以与她相比的,但是她也不是毫无顾虑,因此才将这本书留在她身后,让它自己去决定它的命运了。
即便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整个大海,何况是张爱玲这样的一滴水。遗憾的是,大多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还是八卦,却对书中所给我们展现的更丰富的世界完全不感兴趣。我有时候会想,很多人说张爱玲格局小,却不知道自己是一叶障目误读了她。一个好的作家,她不仅仅是属于她自己的,她也应该属于她的那个时代,甚至更久远。张爱玲没有生活在女性自我意识崛起的时代,不可能在她的小说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对自己以及那个时代做更进一步、更系统的剖析。但是她的诚实和勇气,让她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性政治故事范本。卡伦·霍尼(Karen Horney)曾说过,人要朝前走,最难的是克服自我欺骗。文人擅长虚饰和做作,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要欺骗世人,而是要糊弄自己,但是张爱玲拒绝这样做。朱天心说张爱玲的《小团圆》简直是把自己打进了猪圈里,其实一个作家,如果她考虑更多的面子、地位、社会心态等问题,以这样的得失心为前提,是写不出什么成不了气候的。作为作家的张爱玲,是一个可以不顾一切去追求的狠角色,看看《小团圆》里的那些女人们的命运,那不叫把自己打到猪圈里,那本来就是猪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