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第9/9页)

以上几种痛苦,时时侵袭我的心,掣住我的肘,我真是十分的怨望。我要忠实于自己的生命,则为社会所不容:若要改作委蛇的生存,又为内心所不许: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了!我自己觉得,我有这一点粗略的科学观念,有这一点坚定的志思和不畏难的勇气,我的眼下有许多新问题,我的胸中没有一个偶像,在现在轻忽学向的中国社会上,我已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我所负的责任是很重的。社会上固然给我以种种的挫折,但是我竟不能用了我的热情打出一个学问的地位来吗:我将用尽我的力量于挣扎奋斗之中,为后来人开出一条大道!就是用尽了我的力量而到底打不出一条小径,也要终其身于呼号之中,希望激起后来人的同情而有奋斗的继续者!

□读书人语

此文选自顾颉剛先生《古史辨》之长篇自序,是一篇自说自道、自报家门的文章,充满着一个有为学者大彻大悟的睿智与哲思、坦诚与求实,并流露出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篇純正的知识人的自画像。

作者是位学术名家,所谈当然是深中肯綮之论。且不说所谓“旅行人”、“技大车的骡子”等比喻通俗生动而贴切,绕有趣味,仅就作者标新立异之命题而论,便多新人耳目。文中提出,“我所以特别爱好学问,只因学问中有真实的美感,可以生出我的丰富的兴味之故。”这里提出的学术美学,确是一个颇为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顾先生所言是指主观自身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情惑上的愉悦。它作为不同于一般审美活动而形成的特殊审美意识,逋常具备了美感的共性,而尤以审美理解这一特征最为突出,具有更为理性和思辨特征的审美品位。也许,这正是学术研究者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頋先生有从不轻易写散篇文章的习慣,但一旦有文出手,則一定洋洋洒洒、从容不迫写个尽兴。但这种情形多半是在著作出版之时,所以,頋先生的“自序”在当时是颇有名的。其实这正合了頋先生其学者的性格。 【高 翔】

  1. 苗猺獞僰:即苗族、瑶族、壮族、僰族(bó,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