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美人歌歇(第4/27页)

为了使内宫水源澄清,又在遗留的湖底铺以大量雨花石,让湖水穿城墙而入,在内宫屈曲环绕。《上元江宁乡土合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新宫之址在都城东,盖填前湖而筑之。前湖即太子湖,一名燕雀湖,梁昭明遗迹也。今既填塞,犹留一泓于城外。”

传说南京城及皇宫建好后,明太祖朱元璋率群臣登上钟山,俯视都城之气派。南京城九十六里,设城门十三座,宫殿雄伟壮丽,环顾当世,亦是极为罕见。

对于在自己手中创造了这样一座宏伟的都城,明太祖朱元璋很是得意,有意问群臣道:“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啊?”言语之中,不无炫耀之意。群臣自然都是赞不绝口。唯独十余岁的四皇子朱棣道:“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

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来南京都城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点都在城外,此为城防大忌。也有大臣看出其中端倪,不过不像朱棣那样有胆量说出来。

朱棣一语道破天机后,朱元璋心中极为愤怒,不过没有当场发作。回到皇宫后,他立即派太监给负责筹划筑城的刘基送去了一盘桔子。刘基猜到皇帝怪罪自己筹划失当,赐以桔子,是恨不得将自己剥皮抽筋吃肉之意,吓得连夜逃入茅山避祸。

这当然只是传说。不过,确实有个因书写匾额惹怒朱元璋而被杀的真实故事。

皇宫中各门匾中,“门”字均是末笔直下至底,没有向上的钩脚。此种写法,始于宋朝。据说南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不慎失火,烧毁了殿门。有大臣上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钩脚,带火笔,因此而招致火宅,须得将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钩脚。

明皇宫建成后,朱元璋命中书詹希原为太学集贤门书写门匾。詹希原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时在朝中为舍人,常为宫殿公署题写匾额,号为“国朝第一”,时人以得到詹希原的书法为荣耀。

詹希原写的时候,将“门”字最后一竖向内钩起稍高一点。朱元璋看后,大发雷霆道:“吾方欲集贤,詹希原欲闭门塞朕贤路耶?”遂下令将詹希原斩首,然后用粉涂抹掉“门”字的钩。

尽管采取了种种有效的措施,到朱元璋执政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还是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古代帝王修建宫殿,均就南低北高的地势而建,取意为步步升高,一代更比一代强,江山可以万代相传。而明皇宫下沉后,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势。宫城前昂后洼,总让人觉得形势不称。按照阴阳家的说法,这是绝后和丧败亡国的征兆。对于迷信风水的朱元璋而言,这是一种不祥之兆,认为对大明江山社稷和后代极为不利,这给本来就对建都南京深感美中不足的朱元璋来说更添了一层心病。尽管朱元璋不满意南京,但却不好意思在大臣面前流露出来,毕竟当初是他自己坚持要定都南京。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提到“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朱元璋顿时心动,但不形于言表。经过仔细考虑后,他有意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并告谕说:“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秦王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其实派太子慰劳秦民只是个幌子,此时的朱元璋已有迁都关中的打算。

当时,大明王朝的主要威胁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残余力量。倘若真的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而北平之所以没有被考虑,是因为朱元璋想将这处形胜之地留给最喜爱的第四子朱棣做封地。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对此事极有意见,因为一旦大明国都搬去西安,他便没有了封地。为此,朱元璋还将秦王拘禁起来,若不是太子朱标求情,差一点就废掉了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