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S 我与另一个我(第4/7页)
我们是经历了绝交的朋友,这绝不是什么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越激烈,可供回味的东西就越多。我曾经在心里默默地对这段关系进行评估:我们一定可以是那种到老了还关系不错的好朋友吧。
可惜,在我架空一切外界因素做这份“评估”的时候,我忘了一件事,环境会改变人的性格。当两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会被打造成不同的样子,当向两条岔路上渐行渐远的时候,总有一天,两个人就会连影子也互相看不到了。
毕业后,我们都顺利找到了和自己学的专业有关联的工作。她进了一家化工行业的外企,我则在媒体做记者,我们分别在这座城市的两个角落租了房子,也说不上是什么为梦想打拼,至少也是在各自新的位置里勤奋地忙碌着。我们有了不同的话语体系和人际关系圈,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各自要扮演的新的“角色”,这个仿似面纱的角色感让我与之前的那个略显孤僻的自己渐行渐远,然而自己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曾感知。
而她,比我自己更敏锐地发觉了我的变化。
有次和她约在西单吃饭,席间我接了几个工作电话,又刚巧碰到邻桌是熟识的同行,我换上一副工作中常用的脸孔,跟他们交谈和调侃了一番。等邻桌走了以后,她很认真地跟我说:
“我觉得你变了很多。”“什么意思?”
“以前你不是这种人,完全不会用这种假模假式的嘴脸跟别人说话,而且也不会跟人不熟装熟,就好像多老练似的,我看着都觉得累,你不觉得自己虚伪了很多吗?”
我当时反应很大。要知道,我在这个身份里,把自己改造成开朗、外向、容易相处的模式,这是必须的,没有其他选择的。我曾时刻提醒着自己,既然不想做职场上的边缘人或可怜虫,就必须得把自己心里的某个戏剧化人格调动起来,必须做出一个主流的、善交际的样貌出来。能迅速地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标准形象,我内心深处还是不无骄傲的。
她的这句话完全伤到了我,于是我很不客气地反驳:
“你不要做出一副很了解我的样子,我本来就是这样的。”新菜上来了,她似乎觉得不妥,于是道歉:
“算了,你当我没说,对不起,吃吧。”
那天,我们接着说了点闲话,吃完饭就各自散去。没有进行以往例行的逛街、再找个地方喝饮料这样的节目。
随后的两个月,我们各自很忙,没有见面。我对她那番话始终有点耿耿于怀,偶尔我们会在网上聊几句关于购物的话题,我一直也是应付了事。
有一天,她在网上跟我说:
“我要和 ××(她上学时的男友)分手了。”“为什么?”
“可能要和另一个人开始,所以就想先断了吧,不想不清不楚的,麻烦。”
我问了她具体的情况,她说,她要开始与之恋爱的人是自己的上司,一个离了婚的,40多岁的男人。在她眼中,那个男人极其有魅力,能带着她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里去。这个男人,不是她那个空有一副好脾气的小男友能相比的。
我们是最好的朋友,但我们都不是那种需要别人参与自己决定的女生,每次都是自己做好决定,然后再“汇报”给对方。可是,不知为何,我当时却有种莫名的愤怒,当即甩话给她:
“你还说我变了,我看变了的人是你吧!难道你选择他,就真的是因为你爱他?×× 有什么不好的?不就是现在没钱吗?你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点?”
“你别想多了。我就是告诉你一声,没别的意思。”她说完这句话就下线了。留下一个错愕不平的我。
我们都变了。以往,我们自诩是很有个性的女生,但那时的我们,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后来,我们真的都变成了截然不同的样子。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往所谓更加现实的路上越走越远,只是潜意识里仍然希望对方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至少这样能令自己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