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第2/4页)

《诺桑觉寺》与奥斯丁其他几部长篇一样,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扣人心弦。天真得有点傻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家境小康的牧师之女,长到十七岁了,还没有遇上能打动她少女心扉的男主人公,因此生活平平淡淡。然而,她的好朋友,当地的富有人家艾伦夫妇俩要到巴思去度假,带她一起外出。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富家之子、牧师亨利·蒂尔尼与他妹妹艾丽诺·蒂尔尼,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凯瑟琳并且爱上了亨利·蒂尔尼。在巴思她还结识了伊莎贝拉·索普,成了知心朋友,并受到她的影响,读了当时流行的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尤道尔弗之谜》等几部哥特式恐怖小说,而且入了迷,竟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了传奇故事中的虚构世界,因天真而轻信了伊莎贝拉的虚情假意,以为她真的是与她哥哥相爱。伊莎贝拉的哥哥约翰·索普又是凯瑟琳哥哥在牛津大学的朋友,然而他却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为了让人知道他追求的凯瑟琳身价不菲,编造出一个个动人故事,说她是富有人家的女继承人。这使亨利·蒂尔尼脾气古怪而又势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迫不及待地要促成自己儿子与凯瑟琳的婚姻,并邀请她去他们在诺桑觉寺的家做客。于是,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惊心动魄的可怖情景,在诺桑觉寺上演了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同时,她与亨利的爱情也日益深厚,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然而,就在这时,上将又被追求凯瑟琳没有成功的约翰·索普所蒙骗,再次轻信了他的话,以为凯瑟琳出身于贫困的家庭,她父亲是一个借嫁女儿妄图过上富日子的诡计多端的人,而凯瑟琳的朋友艾伦先生的地产早已有了继承人,与凯瑟琳全然无缘,等等。上将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从伦敦赶回诺桑觉寺,吩咐女儿艾丽诺说,凯瑟琳必须在第二天一早离开诺桑觉寺回家乡富勒顿。

凯瑟琳在离家三个月之后,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情景下,孤身一人搭乘邮车,于一个星期日之夜回到了富勒顿。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女儿回家已是判若两人,总以为她是留恋外面世界的诱人,而竟猜不到十七岁的女儿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亨利·蒂尔尼的意外出现,终于让凯瑟琳父母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是否要同意女儿的婚事了。不过,首要的障碍是上将必须同意亨利娶凯瑟琳。当然,此时上将已经明白,他的尊严并没有受到伤害,因为女儿艾丽诺嫁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子爵,凯瑟琳虽不是富有人家的女继承人,但她家并不穷,她也有三千英镑的陪嫁,而且富勒顿的地产完全可以由现在的所有人处置。因此贪图这块地产的人完全可以去做投机买卖。于是上将欣然答应了儿子的婚事。教堂的钟声响了,人人都喜笑颜开。

奥斯丁写作《诺桑觉寺》是在十八世纪末叶,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阶层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各自的命运,而社会阶层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对土地的拥有。居首位的当然是贵族,他们拥有大片的土地;其次则是地主乡绅,然后便是律师、医生、牧师等(《诺桑觉寺》中的几家人多属后两类),甚至商人也只位居次要地位,尽管只要有钱仍可做地产的投机买卖。《诺桑觉寺》中的蒂尔尼上将尽管自己是富有人家,拥有祖宗留下的产业,但在话语间对于拥有地产仍常常是洋洋自得的样子(见第二十二章):

报酬是无所谓的,它并不是目的,而工作才是至关重要的。你看,就连我的大儿子弗莱德里克也有他的职业,尽管他在本郡也许与任何一名非公职人员一样,将会继承一笔相当可观的地产。

他的女儿因为嫁给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人,让他自尊大增,喜不自胜,当他第一次称女儿艾丽诺为“子爵夫人”时,是出自内心地喜欢她,与过去岁月里女儿与他做伴、为他服务,逆来顺受时对她的喜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对儿子亨利·蒂尔尼要娶“贫苦”人家女儿凯瑟琳为妻虽然气愤,但在艾丽诺的请求下,也就不再追究,允许他回家住,尽管他还是说,“他喜欢就让他当个大傻瓜吧!”当然,他也是私下里打听到,富勒顿庄园地产仍然由目前的所有人(即艾伦先生)支配,并没有如约翰·索普所编造的那样,是由一个年轻人继承的;换句话说,这地产是对外公开的,谁的心贪,谁就可以来做土地投机买卖,他也就有可能来购置,只要有钱。而且,凯瑟琳并不是一个“穷人”的女儿,嫁妆便有三千英镑(凯瑟琳的父亲答应她哥哥詹姆斯与伊莎贝拉·索普小姐三年之后结婚时,可以谋得年薪四百英镑的牧师职位;当时一个劳动人民家庭要维持生计,所需仅四百英镑的二十分之一,可见三千英镑的陪嫁数目不小)。所以,上将也就答应了儿子亨利的婚事。男人想要成家,没有地产也难如愿。艾丽诺的丈夫只是在意外地获得爵位与财产之后,才有勇气实现多年的追求,向艾丽诺求婚。而女人要有地位,也得靠婚姻来解决;奥斯丁与她姐姐一生未嫁,也是影响她成就不如哥哥的重要因素(当然这里说的并非指文学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