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孝子慈孙(第2/5页)

“开支还是太大了,以现在的规模,即便五年后铁路大部分都竣工,并不再修建新的铁路,朝廷也得花十几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拿着户部的文册,朱高煦眉头紧锁的坐在一辆马车上。

与他一起坐在车里的,除了亦失哈外,还有户部尚书的郭资。

他们换上了一身普通的常服,虽说看上去依旧像是大户,但总的来说是百姓能够接触到的那种。

这样的观念改变,也得益于江南纺织业的进步和发达。

“主要还是行政开支太大,如今随着铁路不断竣工,铁道兵马司也在不断地扩编。”

“三年前铁道兵马司不过才两万人,如今却已经十几万了。”

郭资与朱高煦诉说着行政支出的问题,并补充道:

“此外,官学之中小学阶段的教习也不断随着学子增加而扩招,以朝廷眼下的赋税,实在是入不敷出……”

朱高煦做出了超越时代的事情,可大明朝的生产力却还没有彻底跟上。

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但朝廷的日子却是越来越困难了。

“油业、盐业和酒业、茶业操持的如何?”

朱高煦将目光放到了盐酒茶油四项上,准备从这些商品当中收取一定数量的间接税。

“沿海和内陆的多处盐场都在朝廷手上,现在铁路修通后,运输的成本便降低了下来。”

“沿海各地的一斤盐,朝廷官价是十五文,但私盐价格却只有七八文。”

“内地稍贵,一斤盐官价二十几文,私盐价格则是十几文。”

“朝廷的晒盐成本其实也不过二三文,只是运费太贵,加上要价太高才卖不出去。”

“私盐想要杜绝倒是简单,就是看盐怎么贩卖。”

“这边臣算过,以铁路为根基运送官盐,那官盐价格可以下降到私盐的程度,而且经过改良,官盐比私盐的口感要更好。”

“当下朝廷的盐税每年是七十余万贯,若是依靠铁路来运输,那大概可以增加到二百万贯左右。”

“如此一来,百姓得了好处,朝廷也同样,唯有私盐贩子亏了钱。”

“此外,油与酒也是一样,只要合理运用火车,每年朝廷光从油、酒、盐三项就能再增收三百万贯左右。”

“唯一有些不好办的就是茶业,毕竟茶业除了南直隶的江北一带可以走铁路外,其余都是在长江以南,甚至远离长江的地方,并不好运输。”

“增收三百万贯,这便已经是臣能做到的极限了。”

郭资双手合十作揖,此刻马车也停了下来。

朱高煦起身作势要下车,郭资与亦失哈连忙跟上他的脚步。

三人下了马车,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这些农田近水源处多以水稻为主,远离水渠的则是耕种小麦、大豆、花生等作物。

六月中旬,北京一带的小麦已经生长超过二尺了,水稻则是更高。

田间,许多百姓正在劳作,他们的鞋子被放在了田埂上,人穿着廉价的粗布衣干活。

瞧着他们放在田埂上的普通鞋子,虽说这鞋子很普通,但放在二十年前,又有谁敢相信就连农民都能穿鞋干活呢?

“我记得当年在北平时,许多百姓都穿着草鞋,平日里穿着布衣,到了干活的时候舍不得穿衣服,把衣服脱了放在田埂上,干完活再穿。”

“那时我年少不懂事,嘲笑他们愚笨,后来渐渐长大才得知他们的不容易。”

朱高煦看着远处一边说笑,一边为田间小麦除草的百姓,脸上不免露出唏嘘。

“我自帮助我父亲坐上那位子开始,便决定要让天下百姓都能穿得上鞋,能穿得起衣服干活。”

“如今在北京四周看,起码这些地方的百姓已经能穿上衣服和鞋来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