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漠北省(第5/5页)

大楚帝国的定牧,就是把游牧组织结构从部落直接更改为行政单位,通常来说,小部落改为镇,大部落改为县,同时改革之初会进行大规模的相互渗透分化。

然后以派遣的官员率领这些镇、县这些集体单位进行游牧。

游牧过程里,基层行政官员随同牧民一起放牧游走,并随时处理办公。

然后到预定的定牧点进行放牧。

这个定牧点,一般选择为适合屯垦,战略地位比较重要,大多还是牧民们过冬的地方。

官方会在这里修建城池,派遣县级官员乃至府级官员驻扎对周边牧民进行管理,同时会驻军。

同时还会依托驻军以及外来的移民,商人什么的,建立屯垦、教育、医疗、工商业体系。

如此一来,原本连城池都很少见的草原上,就陆续出现了一批小城池,规模都不大,基本都是作为府城、县城而存在的,周边陆续出现屯垦种田。

如此一来,虽然草原上的牧民们还保持着游牧的传统,但都是根据固定的路线进行游牧,并且在固定的地方过冬。

这样既可以让牧民们继续游牧,大楚帝国又可以通过城池,定牧点实施一定程度上的统治。

这种统治模式,也算是彻底改变了草原上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部落游牧模式,使得游牧民族这种游离在封传统中原封建王朝之外的群体,被陆续纳入行政通知之中。

而这对于大楚帝国彻底掌控草原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

大楚帝国可从来没有想过收复若干部落,然后让草原上继续保持这种不稳定的部落模式。

建立行政统治,这是大楚帝国控制草原的重要一环。

逐步完善的草原行政统治,还带动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呢……因为大楚帝国内的毛纺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可以说是无止境的,有多少要多少,这也催动了当地的牧民们大量养绵羊并出售羊毛赚钱。

更不要说大楚帝国国内对各种役用马匹的大量需求,也让当地的牧民们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了。

此外因为这些地方也属于大楚帝国的本土了,自然也就不存在古代的那种所谓互市之类的,什么商人都可以带着大量牧民所需要的货物深入草原去贩卖。

这必然也导致了当地牧民获得棉布,茶叶,铁器等生活物资的成本。

这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活成本,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提升起来了。

整体来说,草原地区里,不管是漠南还是漠北地区,当地的牧民们在纳入帝国统治之后,收入都得到了一定的增加,生活比以往过的也更好了。

这也是大楚帝国能够在当地顺利展开行政统治,同时让漠北诸部心甘情愿彻底归化,为此甚至愿意放弃姓氏,以及其他所谓传统习俗的缘故。

因为这些所谓的传统,在吃饱饭面前不值一提。

大楚帝国让这些牧民们能够吃饱饭,那么他们就愿意成为大楚帝国的子民,并且愿意参军为帝国而战。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陆军的骑兵部队里,拥有大量牧民子弟的缘故。

这些牧民子弟可都是自愿参军作战的,而且战斗热情高着呢。

因为对于底层的牧民子弟而言,就和帝国底层贫寒农家子弟一样,参军已经成为了他们出人头地的最佳选择!

参军能吃饱喝足,获得在军内夜校学习的机会,并且还会获得一些专业技术的培训。

不说退役后的各种转业安排,哪怕是不要转业安排,只拿着退役金去找工作,也会因为有学历证书而更容易啊。

这样,他们就能摆脱贫寒饿肚子的的生活,走向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