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旱春落幕(第4/4页)

杜川生教授的论文和林雪君的文章,连同另外5位专家教授的8篇文章,成为这一年春夏所有相关部门抗旱抗灾的理论基础。

虽然各篇文章重量级程度不同,但在相关的行业和区域范围中,‘呼盟呼色赫公社’仍称得上大放异彩。

中华广阔的土地上,一些可能一生都不会踏足呼伦贝尔的人,熟知了在国土东北部,有一片特别美的草原,叫呼伦贝尔大草原。在那里,生活着一群不畏辛劳,聪明又勤奋的人民。

大自然的施法并没能真的打垮这片土地。

6月初,端午带来一场大雨,湿润了初夏,结束了呼伦贝尔盟长达一整个冬天加一整个春天的旱情。

土壤得到滋润,植物猛力生长,自然环境中菌群活跃,大量被菌寄生的虫卵永远失去了爬出土壤的机会。

旱情和虫灾,在这片草原上,终于结束了。

呼盟人并没有原地宰杀鸡鸭,而是用一辆又一辆拖拉机和马车,将鸡鸭运往西南边仍受灾的土地。

6月下旬,新疆迎来一群从内蒙出差的‘战斗鸡’‘战斗鸭’,没有火车和飞机,它们都坐马车来。

一落地,鸡鸭们没有更多消耗国家本就不富裕的运输力,双脚当11路,咕咕嘎嘎充满斗志地走上西北更干旱的土地,开始了新一轮吃吃喝喝的艰苦工作。

……

上半年即将结束,呼盟盟长办公室里,盟长看着面前秘书打印的【全盟优秀劳动者】空白名单。

他的左手边摆着呼盟各公社提交的各自优秀劳动者名单,及其优秀事迹。

其中一位年轻社员的介绍文件,足有十几页之多。

沉思半晌后,盟长终于捏起钢笔,拔盖后朝钢笔尖哈一口哈气,伏案在空白名单表格上,书写下了第一个名字:

呼色赫公社第七生产队林雪君。

另一边,草原局的电话也打到了呼色赫公社,找的虽然是社长陈宁远,为的却是林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