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八)(第3/4页)
到后面直接语无伦次。
一年一千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和国内的夫子的差距几乎在百倍以上!
宋朝和明朝户部的官员们迅速得出一个结论:“看样子,清末的酬银水平和咱们现在相差倒是不大。”
现在的夫子,大概也就是在一年十来两银子的水平。
那这一千多两提出来,的确就是有些惊悚了。
若是他们知道梁启超那句“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恐怕也要气愤的骂上两句。
实在是过分了!
“难不成整个华夏还找不到几个愿意来教英文的夷
人不成?”
有百姓愤愤不平的道,“我瞧着那些传教士们可都愿意得很。”
甚至不需要酬金,只需要人能改信他们那个主就行。
不过,自从仙画出现后,传教士的活动也都低调了很多,还有一些人偷偷的离开了想要返回去结果被扣下的。
“想来还是因为朝廷积弱。”有士人叹息,“所以那些夷人才如此拿大。”
在华夏的土地上耀武扬威。
百姓们骂完后又嘟囔:“这非得学别人的语言,怎么就不是别人来学咱们的语言?”
传教士们一个个都说得可溜了。
秦朝。
嬴政淡淡道:“这就是国力比不上他人的后果。子孙后代想要去学他人之语言文字都要看人的脸色,求着他们!”
这群不争气的东西!简直枉费了他费好大功夫统一文字、统一官话的心!
不过……嬴政的脸色转为深沉:日后,是他们求着来学华夏语言还是华夏人去学英语,这还是说不定的事情呢!
……
【除此之外,在清末民国的时候,西方的教会也在国内开了很多教会学校,清末变制时,朝廷让各省的官学也都跟进,试图直接转变为另一套学校系统。】
清末,省府书院内。
两位夫子正在一边收拾书籍一边聊天,脸色平静里带着一点惆怅。
“听说了没?咱们这书院要被改为大学堂了,说是要仿照新式学校。”
“听说了,不止是咱们,府学和州学都要改为中学堂,然后各处的县学和社学,都要改为小学堂。”说话的夫子停了一下,然后又道,“而且,不再只授经学,要和新式学堂一样分为不同的科目。”
另一位夫子也顿了一下,脸上浮现起似笑非笑的凄惶笑容:“怎会如此?这些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说不要就不要了?”
“谁知道呢,不过肯定也不是完全不授,只是只作为一个科目来讲。”
“哎,世风日下,世风日下咯!”
在老夫子不理解的眼神里,画面一变。
人们纷纷剪去了辫子,变成了短发,就连女子也是如此,旗袍马褂变成了洋装西服,街上的马车逐渐变成了人力车和小汽车。
老旧的东西在慢慢的消失。
这里面包括了不好的,但也包括了好的,与此同时,却又有了新的“不好”正在壮大。
【华夏的整个教育体系,迅速的进入到“科学”时代。】
【但是!】
【这样仓促的毫无准备的与过去割裂,带来的不仅有焕然一新,还有极为沉重的痛苦。】
【不管UP主之前说了经学里有很多的糟粕制衡了华夏的发展,但必须要承认的是,那些传承几千年几百年的经学是塑造华夏人精神世界的根基和筋骨。当它这么仓促的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却又一下子找不到新的东西来替代它的时候,就会演变成一片混乱。】
【人们茫然四顾,忽然发
现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去。】
……
经学亡了!
无数儒生和士人痛哭出声,只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只是因为科举而接触了各种文史典籍,若是说他学得有多好,那肯定是夸张。
但此时,却忽然觉得心中空落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