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详红楼梦(1)(第3/16页)
"谐声字笺"是"谐声品字笺"简称,上有:"姥,老母也。今江北变作老音,呼外祖母为姥……""",读光去声,闲,无事闲行曰,亦作俇。"(注六)甲戌本的抄手惯把单人旁误作双人旁,如探春的丫头"侍书"统作待书──各本同,庚本涂改为"侍";但是只有甲戌本"俇"误作"",看来"待书"源出甲戌本。
"俇"字注显然是庚本第十七、十八合回先有,然后在甲戌本移前,挪到这字在书中初次出现的第六回。
甲戌本第六回刘姥姥出场,几个"姥姥"之后忽然写作"嫽嫽",此后"姥姥"、"嫽嫽"相间。"嫽嫽"这名词,只有庚本、己卯本第三十一至四十回回目页上有"村嫽嫽是信口开河"句──吴晓铃藏己酉(一七八九年)残本同──与庚本第四十一回正文,从第一句起接连三个"刘嫽嫽",然后四次都是"姥姥",又夹着一个"嫽嫽",此后一概是"姥姥"。可见原作"嫽嫽",后改"姥姥",改得不彻底。此外还有全抄本第三十九回内全是"嫽嫽"涂改为"姥姥",中间只夹着一个"姥姥"。
庚本白文本已经用"姥姥",但是"俇"仍作"旷",第十回又作""。第六回如果"姥"下有注,也已经与全部批语一并删去。
甲戌本第六回显然是旧稿重抄,将"嫽"、"旷"改"姥"、"俇",加注。"俇"字注又加字义"游也",比"字笺"上的解释简洁扼要,但是"姥"字仍旧未加解释,认为不必要。这校辑工作精细而活泛,不会是书商的手笔。第十七、十八合回的"俇"字注与第六十四回龙文"鼐"注、第七十八回"芙蓉诔"的许多典故一样,都是作者自注。"俇"字注移前到第六回,不是作者自己就是脂评人,大概是后者,因为"甲戌脂砚斋抄阅……"作者似乎不管这些。
甲戌本第六回比庚本第十七、十八合回时间稍后,因此甲戌本并不是最早的脂本。既然甲戌本不是最早,它那篇"凡例"也不一定早于其他各本的开端。换句话说,是先有"凡例",然后删剩第五段,成为他本第一回回首一段长文,还是先有这段长文,然后扩张成为"凡例"?
陈毓罴至少澄清了三点:茍"凡例"是脂评人写的。(按:陈氏迳指为脂砚,但是只能确定是脂评人。)啕庚本第一回第一段与第二段开首一句都是总批,误入正文。咮"凡例"第五段与他本第一句差一个字,意义不同,他本"此开卷第一回也",是个完整的句子,"凡例"作"此书开卷第一回也",语意未尽,是指"在这本书第一回里面"。
"凡例"此处原文如下: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言明是引第一回的文字,但是结果把这段文字全部引了来,第一回内反而没有了。他本第一回都有"作者自云"这一大段,甲戌本独缺,被"凡例"引了去了。显然是先有他本的第一回,然后有"凡例",收入第一回回首一段文字,作为第五段。
第一回的格局本来与第二回一样:回目后总批、标题诗──大概是早期原有的回首形式──不过第一回的标题诗织入楔子的故事里,直到楔子末尾才出现。
"凡例"第五段本来是第一回第一段总批。第二段总批"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为什么没有收入"凡例"?想必因为与"凡例"小标题"红楼梦旨义"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