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二详红楼梦(1)(第2/16页)

如果作者为了书名的矛盾删去"凡例"与楔子里的"红楼梦"句,放弃"红楼梦"这书名,为什么把"甲戌……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句也删了,以至于一系列的书名最后归到"金陵十二钗"?最后采用的书名明明是"石头记",不是"金陵十二钗"。作者整理的结果岂不更混乱?甲戌本楔子多出的这两句显然是后添的,他本没有,不是删掉了。己卯、庚辰本删去"凡例"与"红"句、"甲"句之说不能成立。

至于甲戌本第十三回与此回删天香楼后稿本页数相同,这不过表示甲戌本接近此回最初的定稿,不是辗转传抄的本子。倘据此指甲戌本为一七五四本,那是假定一七五四本删去天香楼一节,纯粹是臆测。在这阶段根本无法知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什么时候删的。

吴世昌分析甲戌本总批含有庚本同回的回内批,搬到回前或回后,墨笔大字抄录,有的字句略加改动。第二十六回有一条总批原是庚本畸笏丁亥夏批语,"则可知道这残本的墨书正文部份,至早也在丁亥(一七六七)以后所过录。"(注二)俞平伯认为这是书贾集批为总批,多占篇幅,增加页数,以便抬高书价,与正文的底本年代无关。

陈毓罴指出"凡例"第五段就是他本第一回开始的一段长文;又,红楼梦以前的小说,由批书者作"凡例"或"读法"的例子很多,如"三国志演义"就是批者毛宗冈作"凡例"。甲戌本的"凡例"比正文低两格,后面附的一首七律没有批语,而头两回的标题诗都有批语赞扬,也证明"凡例"与这首七律都是批者脂砚所作。

陈氏又说在脂本中,甲戌本的"正文所根据的底本是最早的,因此它比其他各本更接近于曹雪芹的原稿。……在标明为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庚辰本上已不见凡例及所附的七律。(注三)……在后来的抄本上删去了这篇凡例(注四)",也是脂砚自己删的,否则作者不便代删。

脂砚只留下"凡例"第五段,又删去六十字,作为第一回总评,应当照甲戌本第二回总评一样低两格。庚本第一回第二段(全抄本也有,未分段):"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是第二段总评,与前面的一大段都是总批误入正文。这第二段总批与甲戌本那首七律上半首同一意义,是脂砚删去七律后改写的。

最后这一点似太牵强。这条总批是讲"此回中"的"梦"、"幻"等字象征全书旨义。七律上半首: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第一、第四句泛论人生,第二、第三句显指贾家与书中主角,不切合第一回的神话与"士隐家一段小荣枯"(注五),以及贾雨村喜剧性的恋爱。

陈氏说甲戌本正文的"底本是最早的,因此它比其他各本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稿",似是根据俞平伯的理论──即甲戌本虽经书贾集批充总批,正文部份是一七五四本,脂本中的老大哥,因为它的第十三回接近删天香楼时原稿──但是陈氏倒果为因,而且仿佛以为作者原稿只有一个,到了四阅评本,已经不大接近原稿──由于抄手笔误、妄改?──又被脂砚删去"凡例",代以总批二则。至于为什么不这么说,却寥寥两句,含混压缩,想必也是因为有顾忌,"甲戌本最早论"属于胡适一系。

甲戌本第六回"姥"字下注:"音老,出偕(谐)声字笺。称呼毕肖。"(第三页)"俇"下注:"音光,去声,游也,出偕(谐)声字笺。"(第五页下)现代通用"逛",这俗字全抄本与庚本白文本都作"旷",想必是较早的时期借用的字。白文本第十回又作"俇"──第十回写秦氏的病,是删"淫丧天香楼"后补写的,所以此回是比较后期作品,似乎在这时期此字又是一个写法,后详。正规庚本自第十二回起,第十五回用这字,也仍作"旷"(第三二一页第八行),到第十七、十八合回才写作"",下注:"音光,去声,出偕(谐)声字笺。"(第三五二页)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