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白杨树(第2/12页)
但是二十多年不见了,音讯皆无,在哪儿能够找到N呢?
101
有一条小路。有一排白杨树。背景是一座三层的楼房,芜杂零乱的楼区依然如故。
除去那排白杨树比过去明显地高大了,一切都没有变。
(给我的感觉是:舞台设计者无计可施,那排树是对时间的强行说明。)
F医生倚着自行车站在小路上。小路西端也还是那样堵死着,有一根电线杆和一盏摇摇欲坠的路灯。从F的位置(还是这个位置,还是当年的位置,也可以认为:还是上一场的那个位置),透过白杨树的枝叶,可以望见那个久违了的窗口。F张望那个窗口,甚至连张望的姿势都没有改变。
(很像是剧场休息了一刻钟,在这一刻钟里有人擅自想象过一些莫须有的故事,现在,排定的戏剧继续演出。要不就是仅仅换了一回幕,舞台灯光熄灭了一会,F医生趁机钻到后台去改了一下装,灯光再亮时观众已从拙劣的字幕说明上循规蹈矩地认可:这是二十多年以后。)
具体时间是暮春的一个黄昏,下班的时候。
这儿是一块相对安静的地带,远处(抑或幕后),市声喧嚣。
(出于对生命变迁的暗示,也可能是出于对生命轮回的暗示,或者是考虑到生命本身就随时随地提供着这类暗示,戏剧编导没忘了在离F不远的地方安排下一个老年男人。)一个老人不断扭转头看F,神色中流露出猜疑。F早已认出于这个老人,或者这还是当年的那个老人,或者——时光流逝得无情呵——这老人已经是当年那个老人的儿子了。
当年N的母亲将F拒之门外,他不得不在这条小路上徘徊,那时在他的前后左右就总有这样一个目光警惕的老人。当年那老人,比现在多着一条红袖章。当年那老人指指自己臂上的红袖章,问F:
“你是什么人?”
“中国人,”F回答他。
“别废话,我没问你这个。”
“那您是问我什么呢?”
那老人想了想,说:“我问你总在这儿,想干什么?”
“那么您总在这儿想干什么呢?”
那老人愣愣地看着F,心里一时有些糊涂,但很快清醒过来了,说:“我问你呢,不是让你问我。”
“您凭什么问我?”
“我注意你好多天了,你总在这儿走来走去鬼鬼祟祟地东张西望,以为我没发现吗?”
“我是问您,您有什么权利问我?”
那老人就又指指自己的红袖章:“就凭这个问你!”
F摸摸那红袖章,说:“您在执行任务是吗?那么我告诉您,我的任务比您的重要一百倍。您的权利是这条红袖章,我的职业却让我不能随便暴露自己的身份,您懂了吗?”
那无辜的老人先是目瞪口呆,继而面有疚色:“这么说,您是……?”
F不忍心折磨他了,说:“我们各自恪尽职守吧,别再问了。这件事,最好不要张扬。”
当年,那可怜的老人,便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远远地向F医生投来怀疑而又恐惧的目光。因为,F在与N分手前的最后一段日子里,N的母亲几次将他拒之门外,让他独自在那白杨树下苦苦地徘徊……
N的母亲:“你就不要再来了,不要再来找她了。”
那个慈祥但是憔悴的母亲:“走吧走吧,你们就别再折磨她了。我只剩了这一个女儿了。”
你们,她是说的你们,不是你而是你们。
那个历尽坎坷的母亲:“不不不,我懂,不用再说什么了,我什么都能理解。”饱经沧桑,倍受艰辛的那个母亲:“是的是的,很可能你父母的考虑是对的,何况我们也不愿意影响你的前途。”
这一回是我们,她不是说我,而是说我们。
对此她作了一点补充:“我们,N还有我,我们并不想危害任何人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