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第10/10页)
像其他的爱一样,爱情就这样揭示了他真实的地位,只不过因为他更有力、更甜蜜、更可怕、显得更高雅,所以,这种揭示更引人注目。爱情单凭自己不能有所作为,但是,若想保持爱情的本色,他就必须有所作为。爱情需要帮助,因而也需要加以规范。不服从上帝,爱情之神不是死亡,就是变成魔鬼。倘若在不服从上帝时,爱情无一例外地死去,倒也罢了。问题是,他可能会活下去,将两个相互折磨的人无情地拴在一起。双方都因为爱恨交织而遍体鳞伤;都贪婪地想要获取,却坚决拒绝付出;充满嫉妒、猜忌和怨恨;都力争占上风,决意要自由,却不允许对方自由;靠“吵架”度日。读一读《安娜·卡列尼娜》,不要以为这类事情只发生在俄国。情侣们惯用的那种夸张——恨不得一口把对方“吞下”——可能近乎事实,令人不寒而栗。
[1]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1984》著名。
[2] 克拉夫特·埃宾(Richard Freiherr von Kraft-Ebing,1840-1902),出生于德国的神经精神病学家,早期的性病理心理学家。
[3] 哈夫洛克·艾里斯(Havelock Ellis,1859-1939),英国散文家、医生,从事人类性行为的研究。
[4] 史托普斯(Marie Stopes,1880-1958),英国节制生育的提倡者。
[5] 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
[6] 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的一对情侣。
[7] 托马斯·布朗爵士(Sir Thomas Brown,1605-1682),英国作家兼医生。
[8] 费希尔(John Fisher,1469-1535),英国人文主义者、主教、殉教者。
[9] (阿西西的)方济各(Francis of Assis,1181或1182-1226),天主教方济各会的创始人,13世纪初教会改革运动的领导人。
[10] 莎士比亚的戏剧《皆大欢喜》中的角色。
[11] 基督教认为基督是教会的新郎,教会是基督的新娘。
[12] 传说中的一位非洲国王,爱上了一位女乞丐。
[13] 影射耶稣在受难前被戴上荆棘冠冕。
[14] 参见圣经《马太福音》25:40。
[15] 指上帝。
[16] 弥尔顿的长诗《参孙传》中的一个人物。《参孙传》取材于圣经《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的一个士师,大利拉是他的情妇,将他出卖。
[17] 本杰明·贡斯当本杰明·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法国—瑞士小说家、政治家,他的《阿道尔夫》一书开现代心理小说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