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口福与欢乐指南(第4/10页)

复次谈及“姑姑筵”。川中小孩,幼时必有过家家之游戏,过家家游戏中有一种名之为“办姑姑筵”,用此来取店名,可谓得深入人心、老少咸宜之便。1935年成都每年例行的花会时节,“姑姑筵”于二仙桥侧开张。烧鱼翅作为该店的主菜之一,它不像一般饮食店将鱼翅烧得怒发冲冠,或者烹煮过头,厚腻不堪入口,无法下咽。而其汁乳白,状如晶莹珍珠,香味扑鼻,鱼翅味鲜而不腻,绵软而可口。而“姑姑筵”的老板黄晋临是个有文化的人,后来开设的分店有“不醉无归小酒家”“哥哥传”等均别有意味,姑姑筵有特色的菜尚有烤填鸭、油淋随园鱼、葱烧鱼、蒜泥肥肠、鸡肾汤、红烧舌掌、蝴蝶海参等,可谓盛极一时。

再说“枕江楼”。“枕江楼”始创于1905年,单说其特色菜醉虾。烹制过程是:把活虾从泡在河中的鱼篓中取捞出——死虾绝不拿做醉虾,将其挤出虾仁,另作他菜——折去头角,放在装有切成马耳朵葱节的盘上,用碗将其盖上,另用一碗兑好麻辣及湖广馆酱园的红酱油,上桌揭开碗淋上味时,只见虾子满桌飞舞,被戏称为“全武行”,食客吃得极为欢快。

最后说著名作家李劼人开的“小雅”。李氏开设“小雅”餐馆时间并不长,但在近代川菜发展史上影响却不算小。“小雅”是典型的小餐馆,是成都常见的那种餐馆规模。李劼人做菜最大的特点是不用明油(菜好起锅时再加油)、不用味精、不用茴香、八角(因有草药味)。如豆豉葱烧鱼,他用潼川豆豉或者永川豆豉,它们的颗粒大,味既厚又好还香,浇上用生猪油煎的鱼,色泽好看,入口又香。李劼人对川菜的贡献还不只短暂地在“小雅”实践,更重要的是在《暴风雨前》等小说及其他文章中弘扬川菜的理论及文化。

川菜从本质上讲是平民菜,以中下层人士为基础,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便是如此。因而川菜既不似满汉全席,也不似皇宫大菜。其实这应算是饮食中的正途,民以食为天,食品在民众的基础上,再加工发展拿给上层人士、皇宫贵族食用,而不是相反。所以当我听到某菜从皇宫中流出的广告,禁不住笑那些开饭馆人之愚钝。因为即便像我们这样漫长的专制社会,民众的胃口及饮食爱好,并不是统治者想控制就控制得了的,这可能是不自由的社会中唯一的自由。像“闲时吃稀,忙时吃干”之类的语录,除了在苦难中作幽默一用外,别无任何用途。以川菜中的大众菜而论,没有如“回锅肉”更著名者。别看回锅肉大众化,但做起来却自有一番讲究。其制作过程是,要求肥瘦各半的二刀肉,煮成八九分熟,切成肥瘦相连的薄片,下锅爆火煎熬,直到肉出油,呈灯盏窝时,加上少许豆豉、豆瓣、甜酱煵炒,煵出干香味,再加上蒜苗合炒一会儿,即可起锅。这样炒出来的回锅肉细嫩化渣,肉瘦匀称,味道香美,是普通川人餐桌上常备之物。

宴饮的风俗观察

将文章写得十分飞动,举重若轻之林语堂曾拟撰两张邀客便条,其一为“舍侄适自镇江来,以上等清醋为馈,并老尤家之真正南京板鸭一只,想其风味必佳”,其二为“转瞬六月将尽,及今而不来,将非俟明年五月,不获复尝鲱鱼美味矣”。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与热爱,不只是在闲暇较多而娱乐很少的农业社会里有极高的热情,就是在时光飞逝如电的今日,也没有丧失这分雅兴,这说明中国人天生的感性生活态度及对口福之欲的十分注意。真正的美食是不应独享的,而是二三知己、三五好友,或据案大嚼,或细品慢尝;或趁此雅集,收琐琐细谈,情致深入之效,或得逸兴遄飞,对酒剧谈,灵魂互畅之乐。古时朋友之会面,或因交通不便而消息不达,或因关山远阻而通好不易,故每次燕聚而比今日有更深的伤怀之感,别离之绪,叹韶光易逝,生朝露即去之悲。况且在彼时好的食品总是比今日为少,故得着“老尤家之真正南京板鸭一只”,必对老友时在念中;而鲱鱼是时令佳品,随季节而去,错过机会,但等来年。如此一来,便在等待的时光里,生出许多感慨:世事难料,人身易摧,老天不公。加以古人之间固有时光易逝之叹,而更多的是空间横亘,往往好友之间就此终身错过共同品尝鲱鱼的机缘。而林氏拟撰邀客便条之雅致于斯可见一斑。倘使用白话文写来,但见快乐好玩,可能难见其雅,一种永怀之珍惜已然消失在楮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