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4/20页)
[327]《论语·宪问》:“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逆诈,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亿不信,猜测别人不诚信。
[328]《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参见一〇八条注。
[329]《周易·系辞下》:“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乾是运动与刚健的象征,坤是静止与顺从的象征,在运动与静止之中,事物变化的规律在乾坤之间均可予以把握,因此对于险与阻的认知也是在这乾坤变易的大道之中予以领会。
[330]语出《周易·乾卦·文言》,意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能够通晓天地万物的道理,先于天道而天道的运行不会与其相违背,后于天道也能够尊奉天道运作的规律,天道都不会与这类人的德行相违背,何况鬼神和人呢?
[331]《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32]《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即人的行为与认知如果能够符合最为诚挚的大道,便能够预见未来。
[333]罗整庵: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著名哲学家,明代“气学”代表人物。
[334]《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35]语出《周易·系辞下》,意为对于精微道理的探求能够达到神妙的境界,便能够经世致用;对于精微道理运用得好,便能够安静身心,涵养品德。
[336]《中庸》:“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意为成就自身与成就万物是人的德性所规定的人的行为,是人用自己的德性作用于外物的结果。
[337]朱子九条:朱熹在《大学或问》中提出关于格物致知功夫的九条方法。
[338]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339]语出《韩昌黎全集》,卷十八《与孟简尚书书》。
[340]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341]语出《孟子·滕文公上》。
[342]《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43]语出《论语·子张》。
[344]聂文蔚: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人,王阳明的学生。
[345]《周易·乾卦·文言》:“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意为即便不被肯定,也不会烦闷。
[346]《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347]《孟子·尽心上》:“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348]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349]东家丘:《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西邻有愚人,不知道孔子是圣人,称其为东家丘。
[350]有嫉且沮之者:《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齐国害怕鲁国因此强大起来,就送女乐给鲁国国君和当权者季孙氏,使得鲁国国政荒废,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
[351]有恶而欲杀之者:《论语·宪问》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宋国时,宋国的司马魋想杀他。
[352]以上诸语均出自《论语》。
[353]语出《论语·宪问》。
[354]惟浚:即陈九川,参见第一八〇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