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无佛的佛国(第4/5页)
由于这种阶级分立严明的种姓制度,从行为规范上支配着众人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遂使空泛的宗教规定变成事实,并且至今还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印度人的思想和生活。种姓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其顽固性和凝滞性,各个种姓之间不会转化,在东亚、中东和欧洲,社会底层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成为高官和贵族,可以去当红衣主教、阿訇,但在印度基本不可能。更要命的是,种姓制度建立后,不仅永久固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地位,还固定了他们的职业,限制了各个种姓间的社会交往和婚配。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四大种姓的分类,仅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相当于古代中国的士农工商。而在这四大分类之下,印度社会还有更加细微的划分。如同古代世界的其他社会一样,子承父业是印度的传统,从事某项工作的家族将世代从事这样的工作,当家族的成员数量随着世代繁衍而逐渐增大,他们就成为了一个社会团体,这样的团体在印度被称为贾特,翻译过来就是副种姓,或者亚种姓,每个副种姓中的各个家庭都从事相同的工作,互相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副种姓基本都是由职业产生,所以数量繁多,现在的印度有3000多副种姓。比如印度的圣雄甘地,甘地这个姓氏就显示了他所属副种姓的意义,甘地的意思是蔬菜水果商人,或者说菜贩。
如同种姓一样,出生在某个贾特的人终身属于这个贾特,理论上不可以改变,必须操持该贾特所操持的职业,食用属于该贾特的饮食——所以甘地当初想当律师和从政的时候,还一度被开除出去,当过一阵子的贱民,不过等他在国大党里混出头变成圣雄之后,又被长老们恭恭敬敬地请了回来。传统上,即使在四大种姓内部,不同的贾特也是不能通婚的,某个贾特的人只能跟某个贾特的人结婚,哪怕他们都是婆罗门或都是刹帝利。不过到了现代社会,这种规定已经执行得不太严格了。
由此可见,传统印度是一个极度僵化和死板的社会,每一个印度人都是这个社会上的一颗螺丝钉,每个人从出生就被决定了命运,因为他的姓氏就是世袭职业——比如说,有个印度人姓哈尔维,意思就是“做糖果的人”。那么他们就必须去做糖果来谋生,如果没有自己的店,就只能去糖果店打工。因为那些老板一看到他就想:哦,他姓哈尔维,生来就是熬糖煮茶的,别的工作恐怕做不好吧?
如此一来,说得好听一点,传统的印度社会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每个人各司其职、乐得其所。这儿有工匠、有牛倌、有地主,姓糖果匠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姓战士的人去打仗,贱民负责挑粪……每个人的命运都由姓氏决定了,像改行就得再投胎。
说得难听一点,这种死板到完全没有流动性的社会结构,不仅绝了底层印度人的上进之路,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样一来,人力资源就无法在各个行业之间流动——不仅仅是没法从底层人民之中提拔亲信,而且即使是在同一阶层之中,也没法进行人力调配。
一位古代印度的王公,如果想要发展冶金业,也没办法让农民改行去当铁匠;如果想要发展航海业,同样没法让手艺人变成水手——所有印度人的职业都是世袭的,并且形成了像西欧犹太人那样结构严密的一个个社团,或者说世袭的工会组织,而且还有宗教作为理念支撑。统治者无论是想要解散团体,还是想要把新人塞进去,都非常的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其难度不亚于一场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