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无佛的佛国(第3/5页)
同时也将雅利安人的吠陀文化传入了印度,开始建立起许多个阶级分立严明的雅利安王国。
“吠陀”一词,源自于梵语,原意是知识的意思,它是雅利安人在漫长迁徙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伟大经典。它的内容方面包罗万有,即使宗教圣书也是史料总集、文学诗歌,可以说是集雅利安人的智慧之大成,最后甚至成为印度文化的代名词。现代印度人就常常自称他们的文化属于吠陀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雅利安人的社会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个是战士集团,称为刹帝利,第二个是祭司集团,被称为婆罗门,这两个集团为争夺雅利安人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斗争,结果是婆罗门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个集团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他们就是吠舍。接下来,许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纳入了雅利安社会体系,成为了雅利安社会的第四个集团,首陀罗——通常来说,吠舍往往是有些产业的农场主、商人、手工业主、地主,而首陀罗则是在农场工作的农民或者在手工作坊进行劳作的雇工。
在雅利安征服之后,为了维护雅利安人的地位,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种姓制度由此产生——为了对印度的土著民族,进行长期而有效的支配,雅利安人便根据吠陀的内容创造出原始的婆罗门教,并且根据经典里头的教义,将人民区分为四个等级:首先从创造神梵天口中生出的,是身为祭祀阶级的婆罗门,从双臂出生的,是身为王族阶级的刹帝利,从大腿出生的,是身为平民阶级的吠舍,最后从双脚出生的,则是身为奴隶阶级的首陀罗。
由于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浅色皮肤和当地人的深色皮肤对比鲜明,所以肤色是和种姓制度紧密联系的一大因素。我们熟悉的“种姓”这个词,实际上是16世纪来到印度的葡萄牙旅行者创造出来的名字。在印度,种姓其实被称为瓦尔那,瓦尔那这个词就是很直白地指“肤色”,其本意和阶层、地位毫无关系。
不过,经过了3500年的悠久岁月,雅利安人的肤色也在变化,因为在热带的太阳下,只有深色皮肤的种族才能更好的生存,浅色皮肤容易因皮肤病而夭亡被淘汰,雅利安人基因中的黑色成分被遗传和强化,浅色成分被不断淘汰,所以到了现代,已经不能完全用肤色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高低了,某些高贵的婆罗门可能也肤色很黑,而一些贱民的肤色同样可能会比较白——但是,总的来说,跟中国一样,在印度一般也是皮肤越白的人出身越好,尤其是在一些印度上流社会的俱乐部,那些穿着西装革履、连衣长裙的印度绅士和夫人,除了身上的咖喱味儿就跟西方白人没有任何区别,看照片的话甚至会误以为是在欧洲……
无论婆罗门的皮肤是黑是白,这四种阶级都是如此的分立严明,不容任何人挑衅逾越,凡是试图想打破这种鸿沟的人,都将受到其他阶级的严厉制裁。因此,每个阶级各司职司,也不容通婚交流,每个种姓制度都自成族群,而且永无翻身出头的机会。例如出生于奴隶阶级的首陀罗,便终身是首陀罗,即使他付出再多的辛劳努力,也无法改变他的身份地位。他除了从事低贱的工作之外,无法找到其他的工作。
如果他真的跨越这层阶级,去从事了不符合他身份的更高尚工作,而他原来的阶级族群还会反过来群起指责,咒骂他破坏了这层神圣秩序。比较严重时,甚至还会遭到逐出族群的处分,或是降到更低贱的阶层,成为众人不可接触的污秽阶层“阿瑜迦跋”,也就是俗称的贱民。
最早的印度贱民,是一些从事污秽工作的被征服的土著,比如屠夫、清洁工、办丧事的……本来就已经够遭人白眼了。更要命的是,高种姓的印度人,尤其是婆罗门对“洁净”这个概念非常执着,所以贱民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人——古代印度人相信,疾病不仅通过接触,甚至通过空气都可以传染,所以不仅他们不能接触高级种姓的人,甚至要同高级种姓保持相当的距离,以避免被高级种姓的人偶尔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