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战术与交战(第6/13页)

如果一支军队能像一块固体物质一样,随着一个人的指挥,依照他思想的变化而迅速运动,也就是说,可以毫无顾虑地机动,那么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选择最好的战斗队形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战术上最大的困难,就是协同参加攻击的独立部队的同时行动,以争取预期的胜利,更确切地说,就是如何实施主要机动的问题。

统帅的命令传达不准确,下属军官对命令的执行和理解有偏差,一些人有勇无谋,一些人缺乏斗志和勇气,等等,都可能妨碍军队的协同行动。还有一些意外情况致使部队无法按期到达,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我得出两条无可辩驳的真理,第一,具有决定性的机动越简单,成功的把握越大;第二,战斗中随机应变的机动,往往比事先预定的更容易成功。滑铁卢之战和包岑之战,都证明了第二条真理。当比洛和布吕歇尔抵达弗里舍尔蒙高地,法军就无法逃离失败的噩梦,继续作战意味着失败得更彻底。包岑之战也是如此。当内伊进抵克里克斯后,后撤是联军唯一的选择,如果再晚一点后撤,而比洛又采纳了别人的建议,那么联军的下场会更惨。

关于突入敌军战线的机动问题,如果想要与派往同一战线的其他部队协同作战,绕过敌军翼侧,进行大规模迂回,以这种方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值得怀疑。因为这要求计算分毫不差,各纵队严格执行命令,而这是很难做到的。

除了上述的能否准确部署事先预定的战斗队形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进攻方虽然早就预期交战,但是开战时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攻击目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交战前一些事件的影响;对敌军位置和作战部署不明;需要等待其他部队的到达。

据此,很多人就说,把所有的战斗队形归纳成几种体系是不可能的,采用某种战斗队形对交战的结局也无任何影响。对此,我坚决反对,这太荒谬了。在双方均无明确目标的交战中,双方在行动之初都可能采取近似平行的战斗队形,并加强战线上的某些点,不知道敌军将从何处发起进攻的防御方,会将大部分兵力作为预备队,以备使用;进攻方,则会在开始时竭力集中大部分兵力,将其投放在最需要的地方作战。但是,进攻方一旦确定了攻击点后,其主力就有明确的方向。不论如何,战斗部署总是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与上述十一种队形大致接近,甚至是在两军不预期的遭遇战中,也不例外。所以,将各种体系或战斗队形分类,并非空想,也绝非无益。

拿破仑的一些战例,就足以证明我的这个论断。例如,在里沃利、奥斯特利茨和雷根斯堡,拿破仑都将主力集中在中心位置,等待时机进攻敌军战线的中心;在埃及金字塔附近,拿破仑又将部队部署成沿斜线的梯次方阵;在埃斯灵、莱比锡和布里安,他采用的队形近似凸出战斗队形;在瓦格拉姆,他采用了第十一种队形,将军队的两部分分别部署在右翼和中心;在博罗季诺和滑铁卢,他也曾想在普军到达之前,重复这种队形;在艾劳,拿破仑一方面垂直包抄敌之左翼,一面试图突入敌军战线中心,但攻击不是同时进行的,法军向敌线中心的攻击于上午11时被攻破,而对其左翼的攻击直到下午1时才发起;在德累斯顿,他用两翼进行攻击,用一个要塞和营垒来掩护中央,他的左翼攻击还得到了旺达姆的助攻,旺达姆攻击了联军的退路。

据说,拿破仑曾说过,他因为在马伦戈采用了斜形战斗队形,并将自己的右翼部队放在卡斯泰尔切里奥洛,才避免了失败。至于乌尔姆和耶拿之战,由于交战前战略已经赢得了胜利,而战术未能起到多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