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腓特烈二世与诺曼的迟暮(第4/5页)
尽管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除第一次外,其他所有的十字军东征均以失败告终——但大多数欧洲人都对此反感。尽管耶路撒冷暂时回到基督徒手上(至少在腓特烈二世手上),但一些最神圣的地方仍被穆斯林把持着。耶路撒冷被穆斯林的领地包围着,而且根据协议,基督徒禁止建造城墙。大家一致认为,耶路撒冷再次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收复耶路撒冷的是一个异教徒。就在腓特烈二世加冕一天后,该撒利亚主教兵临城下,封锁了耶路撒冷。城内分化为两派,分别拥护腓特烈二世和支持教皇。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座城市根本无法统御,腓特烈二世就此离开,从此不再回来。群龙无首的耶路撒冷又挣扎了15年,最后不出意料地再次回到穆斯林手中。
腓特烈二世匆忙回国另有重要原因。他在圣地得到消息,摄政王已经发动了和教皇的战争,教皇大军已经入境。抵达意大利后,这位以公正、慷慨、富有外交手段而著称的君主,展示了自己残忍无情的另一面。他赶走了教皇军,对勾结教皇的人穷追猛打。叛变的贵族应邀前去谈话,结果均遭抓捕。异见人士被裹起来扔进火炉,他们的妻子则被塞进阿普利亚城墙,垒上砖头,在折磨中慢慢死去。
腓特烈二世和教皇的战争令中世纪的人们深感不安,但关于是非对错大家看法不一。林肯主教谴责教皇是反基督徒,但其他人咒骂腓特烈二世,甚至计划将其谋杀。双方都认为出现了可怕的问题。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和世俗领袖应该成为同盟而非敌人。当双方终于在公元1230年达成和平协议时,欧洲多数地区如释重负。
然而,和平是暂时的。腓特烈二世的儿子亨利起兵叛变,试图封锁由阿尔卑斯山到达德意志的通道,但腓特烈二世设法逃走,最后迫使他的皇储投降,成为阶下之囚。尽管德意志投降了,但北意大利的伦巴第诸城借机叛变。教皇情不自禁地支持叛变,他和腓特烈二世旧日的争执再次爆发。
腓特烈二世用了5年时间,残酷地镇压了叛变的意大利城市。为了庆祝胜利,他过早地采用古罗马的胜利庆祝仪式,骑着大象公开游行。然而,受挫的教皇并未被打垮,1239年,他第三次将腓特烈二世逐出教会,并鼓动意大利诸城再次叛变。腓特烈二世兵临罗马城下,但他无意围攻罗马,而是洗劫了周边的教皇国领地,以发泄心中的愤怒。他还没开始威胁罗马,却发现教皇已经去世。由于他出兵只是针对教皇本人而非罗马教廷,于是就此撤军,希望新教皇处事更为妥当,并取消驱逐禁令。
但不幸的是,新教皇英诺森四世(Innocent Ⅳ)比前任更加顽固。腓特烈二世试图将他逐出罗马,但英诺森四世逃到热那亚,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宣布罢免腓特烈二世。德皇派出一支部队向北进军,但在帕尔马遭到溃败。过去这样的挫折基本上无足轻重,但54岁的德皇开始感受到连续征战的压力。不久后他的次子被俘,另一个儿子遭到杀害,带来双重打击,令他性情大变。他变得极其犹豫不决;上一秒他还说要攻击教皇的大本营,但下一秒就想温顺地投降。公元1250年,他终于放弃了一切,穿上了基督僧侣的斗篷。当年12月13日,腓特烈二世去世。他的遗体被运送到巴勒莫,安放在板岩石棺中,与祖父罗杰二世并排安息。
腓特烈二世在世时便是毁誉参半的人物,去世之后也是如此。英诺森四世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后,高兴地表示“让天堂欢愉、大地喜悦;因为他的死,强大的上帝不再用雷雨闪电威胁我们,而是带来清新的微风和润物的雨珠”。但丁也同意腓特烈二世带来了无尽的战争,在《神曲》中安排他进入地狱最底层城市狄斯(Dis)中,与其他异教徒同处一个墓室。无论走到哪里,他似乎都会挑动周围人的敏感神经。他妻妾成群,为基督教世界所不齿,而从个人外表和热爱奢华方面来说,他完全是一个东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