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唐人论秦(第3/6页)

刑徒七十万,

连弩射海鱼,

鬐鬣蔽青天,

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

诸侯尽西来。

函谷正东开。

起土骊山隈。

长鲸正崔嵬。

何由睹蓬莱?

金棺葬寒灰。

这首诗借秦始皇求仙不成病死沙丘规劝唐玄宗不要迷信神仙。这首气势磅礴的咏史诗,大笔如椽,盛夸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声威,极写秦始皇派徐市人海求仙药,最终却是“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最后只落得一堆寒冷的骨灰。

以秦始皇警示当世皇帝的效果如何呢?我们看看唐太宗的例子,唐太宗曾说:“秦始皇初亦平六国,据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实可为诫。”

(《贞观政要·慎终》)唐太宗还说:“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贞观政要·俭约》)可见,以秦始皇为例的警示教育确有实际效果。

在唐人评价秦始皇的作品中,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是翘楚之作。这篇赋用华丽的辞藻、气势如虹的语言,极尽笔墨之能事,对秦始皇提议修建的阿房宫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它给唐人评价秦始皇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史记·秦始皇本纪》确实有一大段关于阿房宫的记载:

于是,始皇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成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层峦耸翠阿房宫(清人绘)

这段记载讲了四点:

第一,修建原因。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是因为咸阳城中“人多”。“宫廷小”(将六国的美女悉数运至咸阳,秦国的宫殿自然容纳不下),所以一,秦始皇决定在上林苑中修建这一座庞大的朝宫,这座朝宫的前殿就是阿房宫。

第二,得名。阿,近;阿房,意思是宫殿四周都是房;“阿房并不是这所庞大宫殿前殿的名字,只是因为全部工程未完,而是暂用名,建完之后秦始皇要另外取名。”

第三,修筑情况。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两年后,宫殿未建完秦始皇就病故了;秦二世继续修建,尚未修完二世被杀;子婴继位四十六天秦亡,仍未修完。所以,阿房宫实际上是一座“烂尾楼”。

第四,规模。阿房宫规模宏大,《秦始皇本纪》记载,它的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殿中可以容纳万人,殿下可以竖起五丈高的大旗。

杜牧《阿房宫赋》只有六百余字,但是,它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的壮丽与宏伟,美人的绝色与众多,因此,此赋一出,“阿房宫”名扬千古。

六王毕,四诲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成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菌菌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晓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