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门阀世家(第6/7页)
这是真正的名家风范。谢安有知,也会动容。后来,谢道韫被俘,孙恩慑于谢道韫不怒自威,没敢加害。
谢道韫晚年凄凉。
独居兵灾过后的会稽,作为谢氏家族闪亮的灵芝,她和东晋王朝一起度过了最后的惨淡时光。
太原王家
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既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后桓女遂嫁文度儿。“王与马共天下”以及“王谢高门”,这里的“王”特指山东琅邪临沂王家。
但是,天下王家有两大郡望,太原王家也非常显赫,尤其到东晋后期,甚至超越了琅邪王家。而且,不但在东晋南朝,在北朝,太原王家也被列为崔、卢、郑、李、王五大世家,一直享誉至唐朝。此时,琅邪王家反而烟消云散了。
所以说,从时间上讲,太原王家是比琅邪王家厉害的。
魏晋时,太原王家的代表人物有王凌、王广、王浑、王济、王恺、王湛、王承、王濛、王蕴、王恭、王爽、王述、王坦之、王国宝……其中,王济和王承可列入西晋最显赫的名士群。而王承,也就是渡江后屡次被王导提到的王安期,在东晋初名声尤盛,甚至被认为是第一名士。
其后,有王濛,与刘惔齐名,为清谈大家。
名士王湛(子王承)之孙王述,袭封蓝田侯,是与谢安齐名的王坦之即本条故事所提到的王文度的父亲。坦之之子王忱、王国宝,是东晋后期的重要人物,一个以继承阮籍传统为己任,一个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此外,王家还出了两个皇后。
有一次,王恭的弟弟王爽与太傅司马道子饮酒,道子喝多了,直呼王为“小子”。
王大怒:“我故去的祖父王濛昔日与简文皇帝有布衣之交,我的姑姑王穆之(晋哀帝皇后)和姐姐王法惠(晋孝武帝皇后)都是皇后,怎么能对我用‘小子’这个称呼!”
有晋一代,在声名上,山西太原王家虽总体上比不上山东琅邪王家,但无疑仍属于一流门第。
下面,故事来了。
王坦之在桓温的幕府中做长史一职,桓温想给儿子找媳妇,于是求到王家。
王坦之回家跟父亲王述念叨了此事。王述、王坦之这爷俩儿,在父子关系上,大约是魏晋时最有意思的。王述非常疼自己这个儿子,儿子虽早就长大成人,但他仍动不动地把他抱在腿上。
现在,听说桓温求婚之事后,王述一下子便怒了,把王坦之从腿上推下去:“糊涂啊!难道是因为畏惧桓温吗?那桓温是个粗俗的军人,而我王家世代门第高贵,怎么能跟他结为亲家?”
王述向来自负门第高贵。
当初,他初拜扬州刺史,他的主簿即秘书问他关于避讳的事,王述说:“我的亡祖、父亲,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的祖父和父亲王湛、王承,天下无人不知他们的名字,而家中妇女的名字是外人不知的,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可避讳了。
可见,王述对自己的家族是非常自信的,所以当王坦之提到桓温为子求婚一事,非常生气。
转天,王坦之对桓温说:“将军!实在抱歉,我家女儿已跟别人订婚了。”
桓温听后,颇为伤感地摇摇头:“文度啊,你别说了,我已全知道了,肯定是因为你父亲不答应这门婚事。”
这条透露出的信息是:
高等士族间仍有高低差别。
桓温枭雄,在东晋中期总控朝政,为政治第一强人,其家已上升为第一等士族。但是,由于根基浅(其实也不浅),仍为传统世家太原王氏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