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25/28页)

桓温以才华横溢的郗超为幕后谋主,就这样一点点坐大。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桓温要给京城的人们一点颜色看了:该年,桓温率军七千人逆流而上,直扑成都,一举消灭了盘踞在那里数十年之久的成汉政权,威名大震。

此时朝廷里有人向皇帝报告,说桓温是个王敦式的人物,野心勃勃,虽很有能力,但不可太过放权。说话的人是桓温的“连襟儿”、东晋最高傲的名士刘惔。但朝廷没太在意。桓温在消灭成汉后,上书要求北伐盘踞中原的羯族国家后赵。

建康方面虽然批准了这次北伐,但指挥官却不是桓温,而是他少年时的伙伴、只会纸上谈兵的清谈大师殷浩。当时在朝中执政的是会稽王司马昱,他也是一个清谈家,他本想提拔殷浩来制约渐渐坐大的桓温,但结果适得其反:公元350年,殷浩北伐,以完败收场。

从公元4世纪50年代开始,桓温正式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一直到公元373年死去为止。

二十三年间,正因为有桓温在外面挡着,东晋才有了安宁的环境,名士可以每天以清谈玄理度日。

可是,名士们并不感恩于桓温。

虽然桓温战功赫赫,多次北伐,兵临长安,又收复洛阳,但依旧被名门士族不屑,动不动地称之为“兵”。与王、庾、谢并列东晋四大执政家族的桓家,终晋一代也未被第一流高门认可。

对桓温来说,怒怨和自卑是交杂在一起的。

因为桓温之所以不被名士们认可,跟他的出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桓温的祖上很有可能与被司马懿诛杀的曹爽的智囊桓范有关。当初高平陵之变,桓范冒险出城,见到了曹爽,叫他带着皇帝奔许昌,进而跟司马懿对抗。但是,庸人曹爽不听,反而自投罗网。后桓范亦为司马懿诛杀。

按田余庆先生在其不朽名著《东晋门阀政治》中的推测:桓温父亲桓彝的曾祖,有可能是桓范或者桓范的弟兄。在桓家被司马懿诛杀时,有一人成为漏网之鱼。所以,桓彝桓温父子很少提祖上之事。

由于家世带有谜团性质,出身又没有光彩,遮遮掩掩的,所以叫名士皱眉并不奇怪。

只是桓温感到憋屈。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一度有代晋自立的想法,曾在床上卧语:“作此寂寂,当为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所笑。”随后起身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到公元369年,桓温率军攻伐鲜卑国家前燕,至枋头大败而归。

在此之前,他希望以北伐建功而获朝廷的九锡,拉开篡夺皇位的序幕。但枋头大败使桓温的声誉降到最低点,夺取司马家帝位一时又缺乏了资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听从了心腹郗超的建议:公元371年,以当朝皇帝阳痿为借口,废黜其帝位,降其为海西公,另立了新皇帝,也就是亲王中最善清谈的会稽王司马昱。

废帝的借口令司马家脸面尽失。

千古之耻,莫过于此。想当年,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魏国大权,对一世枭雄曹操的后代,想废就废,想杀就杀;而现在,世道变了。

此番废君,桓温本欲重树权威,但却遭到了以谢安为首的王、谢等家族的默默对抗。最终,桓温在郁闷中死去。死之前,他一度欲诛杀谢安,但终未有行动。其实,他是非常欣赏谢安的。

有一次,桓温病中,谢安去探望他。

谢安刚入大门,桓温就远远看到他,叹息道:“我门中久不见这样出色的人物了!”

桓温是爱才的。他是枭雄,而不是蛮不讲理的坏蛋。当年远征成汉,入蜀地,行军于三峡,桓温举头遥望,绝壁天悬,波涛迅急,于是感叹:“做忠臣,就做不了孝子,又有什么办法呢?”

桓温最终没有夺取司马家的江山。